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水润三秦 兴产富民

发稿时间:2024-10-10 10:43: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在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年轻人在智能车间分拣柿子、在直播间带货,投身红红火火的“柿业”;在富平县温泉河湿地公园,90后返乡创客张玉正为创意咖啡吧忙碌;延安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水波荡漾、飞鸟翱翔,不少市民前来赏秋……

  这些画面成为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注脚:以水生态治理为链,引领生态美,推动产业兴、村民富,绘就一幅“山青、水绿、村美、民富”的画卷。

  日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时了解到,近年来陕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生态质量进一步改善。

  如今,黄河干流(陕西段)全线连续两年水质达到Ⅱ类,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000平方公里,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一系列生态治理样板和经验得到进一步推广。

  “留住水”的小村庄,也握住了“饭碗田”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高西沟村的4平方公里土地上,有40座山峁、21道沟岔。受地形环境影响,这座陕北小村庄曾饱受水土流失问题困扰。现在,这里却以治理水土流失而闻名,成为周边村庄争相学习的对象,被称为“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

  高西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常静介绍,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水利专家的指导下,高西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历经三代人、数十载,因地制宜改造“饭碗田”,开创出林地、草地、田地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用地模式,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如今,“三三制”优化为林、草、粮的用地比例为3∶2∶1的“三二一”模式。

  只有“一分田”,粮食如何高产?“把高标准农田和旱作集成技术结合起来,促进农民增收。”米脂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瑞告诉记者,高西沟村现有3块高标准农田,种植谷子和苹果,在水源方面“充分利用地表水和天上水”。

  在谷子种植区,高西沟村采用沟道坝蓄水、光伏发电提水、软体水窖高位储水和膜下滴灌补水的“四位一体”集雨补灌技术。“有条件的是‘五位一体’,也就是智能水肥一体化。”李瑞补充道。

  在山地苹果园,采用深层滴渗灌技术。“不能把水浪费了,要在根部直接‘注水’,保证在果树需要水的时候‘注’上水。”李瑞说。

  “留住水”的高西沟村,逐步将绿色生态转化为绿色经济。从村里的龙头山远望,苹果树漫山遍野。

  高西沟村苹果亩产可达2400斤,每亩节本增收1200元。谷子亩产可达800斤,每亩节本增收1000元。

  陕北黄土高原高质量“向绿”背后,离不开一代代水土保持员的接续努力,青年群体正在成为中坚力量。“我们学水保的人都有一个愿景:黄河流清水,赤地变青山。”青年“水保人”高军说。

  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黄河水土保持绥德治理监督局),有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该站办公室主任王凯介绍,绥德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40周岁以下的职工有73人,占比59.35%,涉及水保、水工、水文、测量、林学、计算机应用等20多个专业。

  70余年来,该站通过开展水土流失规律观测等工作,进行了600多项专题试验研究,取得了130多项科研成果。这些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生产实践,推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

  生态账带来增收账,返乡争做新农人

  金秋十月,富平县庄里镇杨家村的柿子树挂满了金灿灿的果实。这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成效显著,以盛产柿子闻名。“富平尖柿”种植户崔明辉家里种着十多亩柿子树,他为“今年是个丰收年”而欢喜。

  杨家村“柿业”,给返乡青年崔明辉不少惊喜。杨家村“新农人柿园”不仅建有智能分拣线、无尘晾晒车间,还与高校合作研发出冰激凌柿饼、柿子酒、柿子香水等十几种柿子相关产品,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柿子产业链。“柿子种得好,还要卖得好”,崔明辉这几年琢磨起了直播带货。

  当地在特色柿子产业链的基础上,成立了柿子产业团委,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带动全县11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收2200万元。越来越多像崔明辉一样的新农人,投身柿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好“柿业”带来好日子。富平县柿子种植面积达36万多亩,全产业链总产值达65亿元,当地群众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

  这笔产业增收账,就是当地生态治理结出的“硕果”。

  十余年来,富平县修建水平梯田45万余亩,营造水保林12.9万余亩,栽植经济林4.5万余亩,实施保土耕作30万余亩,封禁治理24万余亩。水土保持率达89.76%,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富平县水土保持和移民工作中心主任周琪细算这笔生态账:这就是留住了水,也留住了人才,还发展了产业。

  以水生态综合治理推动地方产业壮大,富平县是陕西省的一个缩影。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韬介绍,陕西省打造了苹果、茶叶、食用菌等8条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形成并壮大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产业。

  在延安市洛川县,当地83%的耕地用于苹果种植,人均拥有2.7亩苹果园,洛川苹果品牌价值达829.16亿元。宝鸡市眉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猕猴桃全产业链,全县91%的农户种植猕猴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来源于猕猴桃产业。宝鸡市太白县农民人均种植蔬菜2.5亩,形成86%的耕地种植蔬菜、85%的群众从事蔬菜生产、73%的农民收入来自蔬菜的增收格局,太白高山蔬菜已形成面向全国、直供大湾区的销售网络。

  陕西正在以水环境改善带动生态环境全方位改善,培育产业和业态向新向绿发展,促进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陕北再现“好江南”,好生态催生新业态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一曲《南泥湾》,唱红了这个“陕北好江南”。

  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村民高飞对南泥湾的发展变化深有感触,他指着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的河道说:“十年前跟现在没法比,这底下都是淤泥。”近年来,当地通过水系联通综合治理,改善河道清淤疏浚、河岸整治、岸坡绿植等,逐步恢复了南泥湾河道天然景观。

  陕北“好江南”日新月异,生态美景催生新业态。

  “经过统一规划,现在南泥湾成为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休闲农业于一体的全域综合旅游体。”南泥湾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项目管理部部长刘岗说。

  “整个南泥湾的森林覆盖率已达87%。”通过近几年的有效保护,南泥湾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栖息(生长)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工作人员王彦龙说,现有132种鸟类栖息于此。

  生态多样性得到保护,也更受周边游客青睐。市民王延清带着家人周末来南泥湾放松,“现在过来也方便,开车半小时,风景不错,孩子也喜欢”。

  在南泥湾核心区,“千亩稻田”收割前,不少摄影爱好者会聚集于此,航拍长势喜人的稻田。田间有配套的道路,周边有灌溉设施,路路相通、渠渠相连。南泥湾镇桃宝峪村第一书记王林说,这片稻田历经80年,一度因水源不足、土地承载能力下降等问题,种植面积锐减。后来,通过水生态治理与修复,恢复至千余亩,并实现机械化作业,品牌化运营。

  “千亩稻田亩均产量1000斤左右,亩均产值约4000元。”延安南泥湾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浪说,“南泥湾”品牌的优选水稻品种,成为游客选择的伴手礼之一。

  依托南泥湾生态环境,周边村庄发展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在很多年轻人回来开农家乐。”高飞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沿线经营了7间民宿,其中3间是陕北特色窑洞风格。高飞算了算,每年民宿收入能有10多万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莉 焦敏龙 王钟的 见习记者 李思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亦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