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京津冀晒出“成绩单”:11年来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发稿时间:2025-02-21 09:38: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国青年网

  雄安新区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雄安站。新华社图

  天津港鸟瞰图

  ◎刘暄

  上海证券报记者2月20日从京津冀协同发展11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与升级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朱燕南介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指数显示,2014年以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大,重点领域加速协同,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协同发展持续向纵深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数据显示,2024年,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2.1倍。京津冀三地分别为49843.1亿元、18024.3亿元和4752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分别增长5.2%、5.1%和5.4%,增速均超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总量实现新跨越,背后是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与升级。

  朱燕南表示,三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北京第三产业占比保持在八成以上,天津占比超过六成,河北提升最快。2024年,京津冀区域服务业增加值接近8万亿元,三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6.7%、4.6%和7.5%。

  具体来看,高端产业发展较快。北京、天津的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32.3%和14.8%,比2014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和2.5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3%,比201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需求潜力不断释放。

  科技创新领域迎来新突破

  这一繁荣发展的背后,离不开京津冀地区便捷的交通网络。一条百余公里的京津塘高速,作为我国首条跨省高速,串联起三地的经济要地,成为北方的“黄金通道”。

  “目前,小马智行京津冀自动驾驶卡车每天都往返于北京、天津之间进行货物运输,需求旺盛。”小马智行副总裁、卡车事业部负责人李衡宇对记者表示。

  在科技创新领域,京津冀地区也迎来了新的突破。日前,由蓝箭航天组织建设的“可重复使用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总体集成及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正式揭牌。蓝箭航天火箭研发总体工程部总监刘子腾表示,针对可重复使用关键共性技术,公司利用京津冀地区一体化研发能力及政策支持,在人才引进、课题合作、工艺验证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创新及应用平台。

  如何进一步推进产业协作与协同创新?在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教授蒙双看来,要促进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创新要素流动。同时,要加强区域内创新关联与合作,探索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相互支撑融合的路径。此外,还要加强协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构建“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国际合作平台空间布局。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工作办公室表示,下一步将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谋划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责任编辑:张亦弛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