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从千帆竞发到万物开源——青年“破浪者”让创新动能在山海间奔涌

发稿时间:2025-09-16 10:0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

  9月16日,浙江宁波象山迎来一年一度盛大的开渔节。石浦渔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象山,越来越多青年跨越山海,向海图强,用创新创造的热情与活力,描绘出“青年与海”新的山海图。

  ——————————

  9月8日至12日,2025“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周在宁波象山举办,2025(第三届)“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正式揭晓,40位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在他们身上,闪耀着敢闯敢试的攻坚锐气、勇立潮头的创新智慧和十年磨一剑的扎实精神,是新时代海洋强国的青年“破浪者”。

  青年科学家把实验室“建”在浪尖上

  比“开渔节”来得更早的,是2025“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周邀约来的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们。

2025“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周开幕式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这些科学家眼中,这里绵长的海岸线、多样的港湾形态、丰富的近海生态系统以及渔业、船舶等完整的产业实景,正是海洋科技创新不可多得的试验场和应用沃土。

  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杨志勋教授多年来致力于海洋柔性管缆的分析设计、测试验证、工程应用等技术国产化需求的研发。

  “海洋强国,装备先行。要用我们自己的先进装备,把海洋资源开发出来。”10年来,杨志勋和团队把实验室“建”在浪尖上,不断向技术壁垒发起冲击。这支团队十年磨一剑,实现了装备国产化研制。目前,团队研究的成果已在中海油等多个海洋油气、海上风电等能源开发项目中实现工程集成应用,产品出口到英国、荷兰等国家。杨志勋对年轻科学家们说:“我们可以在这里,一起为国家做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特聘研究员武江洁星第一次来象山,这里完整的船舶制造业产业,让她感到很兴奋。她研究的领域是“海洋功能涂层材料设计”与“石化催化绿色替代转化”,既为海洋装备筑牢“功能护盾”,也为沿海产业守住“生态底线”。

  针对船舶和海上平台等装备腐蚀、结冰附着、污染等现实难题,她牵头设计出一系列多功能涂层体系,可以实现自清洁防污、智能抗腐、光热防冰、低阻节能等多重功能。“一些成果已经实现了产业化。”她希望能在象山找到技术落地的场景,“让创新技术真正落在工厂里”。

  象山县委书记、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兼)包朝阳说:“青年人才的创新与想象不断打破海洋产业发展的传统边界,正在重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范式。”

  创新激活海洋经济π动能

  9月11日,范景润又一次来到海洋青年科学家圆桌π现场,从初来乍到的参赛者变成东道主。他作为当地企业家代表与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一起,与海洋青年科学家面对面。

青年创业市集现场。主办方供图

  4年前,他带着气动式光热波浪能发电项目来到象山参加首届“青年与海”创新创业大赛,成为从“青年与海”大赛中成长壮大的“第一粒种子”,和很多年轻人一起,他见证着这座滨海山城不断发生新变化、诞生新场景、链接新可能。

  摆在大家面前的有两份清单——企业需求和科研成果,这场颇受关注的圆桌π活动致力于让技术供需双方在面对面交流中,产生化学反应。

  来之前,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副研究员朱家华就收到了一份清晰的企业合作需求单。他从事深海传感与探测领域研究,针对企业相关需求给出技术建议。“我们希望与象山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建仿真和实验平台。”他说,象山靠海的天然优势为海洋环境测试和观测提供了理想条件。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特别研究员曲钧天关注到企业需求榜单中提到“液压机械手”的技术需求,他从事水下软体机器人和智能抓手技术研究,研发了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仿生机器人,可在水下进行采样、救援打捞等作业,“企业很多技术需求指标与团队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浙江钰烯腐蚀控制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举手“抢”到麦克风介绍说,“我们刚投资2亿元建成现代化涂料工厂,主要面向工业防护涂料,希望释放产能,尽快产生效益。”武江洁星现场回应并提出未来可以合作的具体方向,双方期待能有实质性合作。

  中广核新能源(象山)有限公司负责人提到实际运维中遇到的难题:目前业内标准是风速大于25米/秒时风机自动保护停机。“如果能在大风条件下保证安全运行,发电效能将大幅提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任贺贺接过话题说,“我们正在研究深远海减振技术,探索结合波浪能等其他能源方式,消耗波浪等环境载荷影响,提升风机抗风能力。”

  象山本土企业浙江东红船业正在从传统造船业向绿色智能船舶产业转型,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文倩向科学家发出邀请:“希望围绕船舶绿色化、智能化等产业难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共同推进技术突破和成果落地。”

  谈需求、聊技术、话合作,现场互动热烈。象山县委副书记、社工部部长、政法委书记宋炳林感慨道:“这正是这场活动的题中之义,π寓意着海洋经济的无限可能和青年澎湃的创新创造力,我们期待强国青年科学家把论文写在浩瀚海洋上,让更多创新成果在象山热土上开花结果。”

  为科学家找战场、为技术找市场

  “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象山把出自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句话,作为“青年与海”的核心要义,构建起“需求对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发布精准的企业技术需求、组建高水平的青年突击队,实现“为科学家找战场、为技术找市场”,让干事创业的热情在这片海疆得到回响。

  近年来,象山以“青年与海”为驱动力,不断激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去年以来,金七门核电、华东深远海风电母港、大西洋鲑鱼陆基养殖二期等一批海洋经济标志性新项目落地推进,象山的海洋经济总产值近300亿元,带动实现GDP 943亿元,这个昔日小渔村如今已经站在千亿级经济强县俱乐部门口。

  “除了有好吃的海鲜,我们通过‘青年与海’活动让大家认识象山、了解象山。”宋炳林说,如今,象山紧扣“海洋科创、海洋文旅、海洋治理”三大核心赛道持续发力,靶向招揽人才,让专业的人在擅长的领域发光发热,让人才与产业同频共振。

  “青年是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机、最具创造性的力量,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围绕海洋创新创业,是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期待广大青年科学家、青年企业家们,将科技成果和象山的海洋经济发展相协同,实现人才对接、项目合作、产业落地,让“青年与海”的新发明、新创意、新梦想,在山海之间竞相奔涌、尽情绽放。

  向东是大海,主动创未来。象山正从千帆竞发的小渔村走向万物开源的经济强县。包朝阳说,我们致力于让每一位投身海洋事业的科技人才都能在象山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让创新智慧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海洋经济“万物开源”的活力持续迸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春艳 见习记者 邹竣麒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