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黑龙江:创新农业技术手段 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发稿时间:2025-10-17 09:3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10月中旬,黑龙江各地进入秋收繁忙期。在乡间小路行走,随处可见驾驶拖拉机的农民,把大豆、玉米等作物运回家。根据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截至10月10日,全省农作物已收获11108万亩,占应收面积的50%以上。

  与在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同步,另一群人也穿梭在黑土地上。他们是为黑土地“体检”的科研人员。

  近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所”)研究员邹文秀带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实验大楼。记者看到,楼道两侧放满了一堆又一堆土壤样本。这些土壤来自黑龙江全省多地,阴干后将被送去实验。

  走进实验室,两名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的博士生正忙着称重。她们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序号、重量等数据。

  在这间实验室里,还有很多仪器。一个类似冰箱的设备里摆放着多个盛有土壤的小罐子。“我们把土壤取了之后,会往里放一些东西,比如葡萄糖、秸秆,看一下土壤对它的‘消化’能力。”邹文秀解释。

  黑土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黑龙江拥有典型黑土耕地1.56亿亩,黑土地面积大、质量优、产能高。为了掌握土壤情况,邹文秀说,她们会在同一区域连续取样多年,“总的来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增加”。

  “十四五”期间,黑龙江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综合运用工程、农艺、生物等措施,持续推进黑土耕地质量提升,守好粮食安全生产的“命根子”。

  数据显示,目前,黑龙江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40.3克/千克,比2016年增加4.1克/千克。水旱田耕层平均厚度为21厘米和24.6厘米,比2016年分别增加3.5厘米和1.5厘米。2024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600亿斤,达到1600.34亿斤,较2020年增长6.11%,实现“二十一连丰”,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一,提前一年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

  从2002年就开始关注黑土地保护的邹文秀,对“十四五”期间的黑土地保护科研比较满意。在她看来,“十四五”期间,黑龙江在黑土地保护方面,多个领域走在全国前列。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地理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共同成立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这是全国首个黑土地保护专家体系。

  “黑龙江省还率先构建黑土地保护利用标准化技术体系。这些标准基本上涵盖了黑龙江省与黑土地相关的所有土壤类型。”邹文秀补充道,“人才队伍建设也比较完善,当国家有重大需求的时候,能有人出来承担。”

  每年7月初和8月初,邹文秀都会带团队深入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几年来,她明显感觉到,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等突出问题的技术手段不断丰富:变薄,就上一些控制水土流失的手段;变“瘦”,就想办法增加有机质含量;变硬,可以通过深耕、深翻方式解决。

  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主管夏艳涛也持同样观点。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十四五”期间,北大荒集团采用三大类技术保护黑土地,其中,集成示范工程技术,改造中低产田、治理侵蚀沟等;现代农艺技术,推广以深松为基础、少耕为原则、培肥地力为核心的翻、松、耙、卡相结合的土壤保护性耕作制度;生物措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开展农药、肥料包装物、农用薄膜回收处理。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北大荒集团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22.7万亩、治理侵蚀沟2475条、完成深松整地作业面积4462.75万亩、秸秆还田比例稳定在97%以上、主要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100%。

  黑土地保护技术日益丰富的同时,邹文秀指出,这些技术日益系统化和区域化,“不同的区域可以根据自己的问题,‘组装’技术、构建模式,作用更加突出”。

  在黑龙江,与北大荒集团这种“农场化经营”并行的,是众多分散的“小农经营”。前不久,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来到佳木斯市桦川县、汤原县、富锦市采访。这里正在以个别农民或合作社示范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相关农业技术。

  在汤原县香兰镇大有村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基地,大有村党支部书记李泉霖介绍,村里有一片约200亩的试验田,今年开始试验水肥一体化技术。这项技术在浇水的同时,将肥料精准、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不仅能减少化肥用量,还能提高单产。

  记者观察两株大豆秧苗——一株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另一株没有,直观了解该技术给大豆秧苗带来的变化。

  首先在高度上,前者比后者高30-40厘米;其次在粗度上,前者明显粗于后者,且根系更加发达;最后在豆荚饱满程度上,前者不仅豆荚数量多,而且用手触摸感觉更加紧实、饱满。

  产量预计提升的同时,化肥用量则在下降。“以前一垧地用5袋,就是500斤,今年用了300斤。”李泉霖说。

  在桦川县一块稻田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赵德山蹲下身子,向记者介绍深埋地下的各类传感器。他说,这些传感器能掌握土壤的各种数据,为施肥提供帮助。在数据支撑下,哪块地缺肥、缺什么肥,一目了然。

  虽然个别农民和合作社已经作出示范,但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一蹴而就。一些技术在“小农经营”模式下推广,还存在不少困难,这也是邹文秀比较担忧的问题。

  她提到,以秋收后整地为例,合作社基本都能做到,但一般农户很难,“他们的机械力量有限,家里有个收割机、播种机已经足够了。合作社什么机器都有,深翻、深松很容易。”

  在秸秆还田背景下,秋收后整地能让阳光直射土地,提高土壤温度,加快秸秆分解。邹文秀说:“在可行的情况下,我鼓励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壤管理质量。”

  黑土地保护技术的推广是“持久战”。邹文秀说,她发现,参与这场“战斗”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以前,她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工作人员。这两年,不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人员充足了,有的一年招了5个硕士生,有的一年招了4个本科生。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年轻人对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更好。他们未来在黑土保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更大。”邹文秀对即将到来的“十五五”充满期待。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 通讯员 张克华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7日 02版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