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赣州大余:贫困户土货热销 脱贫致富一路畅行

发稿时间:2019-09-06 10: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南昌9月6日电(张俊 邹昌健)今年,赣州市大余县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搭建旅游、电商等农产品消费平台,线上线下齐发力,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消费扶贫工作,蹚出一条贫困群众致富新路子。截至目前,该县实现消费扶贫产品销售1800余万元,带动6000多贫困人口脱贫。

  农民正在鱼塘收网。 袁荣德 摄

  旅游促消费 农民稳增收

  处暑时节,在黄龙镇叶墩村蔬菜扶贫产业基地,一畦畦有机蔬菜长势喜人。通过“公司+基地+扶贫户”扶贫模式,基地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每年能为国家4A级丫山景区提供各类蔬菜30万斤、鱼2.5万斤、生猪150余头,为贫困户开拓增收路子。

  以旅游促消费,以消费带扶贫,大余县依托全县4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及110多个田园旅游点,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带动消费扶贫,打造“农业观光+旅游购物”等扶贫产业链。该县46个乡村旅游景点均设立扶贫农特产品专区,专门销售贫困户的农特产品,吸引旅游者体验扶贫产品与服务,让游客快乐购物,最大程度释放乡村旅游对扶贫的带动效应。

  往日破旧的老房改造修缮后变身游客“驿站”,农家饭摆上了游客的餐桌,不起眼的野菜变成了口中佳肴。在大余,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引发了一系列的变化。借助丰富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的农家乐、乡村民宿已成为大余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条新路子。今年前8个月,全县累计通过旅游带动消费扶贫收入超过1000万元,贫困群众得以增加收入,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电商拓消费 土产出“深闺”

  近日,吉村镇吉村贫困户周典兰一大早就打包了2只肥壮的土鸭,送到村里的电商服务中心。“土鸭主要吃稻谷、米糠,平常在田里放养,味道鲜美。”周典兰的特色农产品成了“抢手货”,一只近5斤的土鸭能卖100元。

  当前,农产品销售难、农民进城难时有发生。农民的优质农特产品不知道去哪卖、卖给谁,消费者想买绿色、天然的农特产品,却面临高价、无从了解产品品质等问题。大余县打造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体系,帮助农村群众的优质农产品走出山野。各村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对挂点村、帮扶贫困户的农特产品销售需求进行摸底,并将帮扶对象生产的农特产品通过微信朋友圈等发布、分享,向亲朋好友推荐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切实架起贫困户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目前,南安板鸭、多味花生、芋荷、烫皮等50多个土特产品在电商平台销量增长3倍以上,售价也有所提高。“产品”变“商品”,既帮助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同时也有效汇聚了社会扶贫的强大合力。

  据悉,大余还积极拓展“龙头企业+电商”模式,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县内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基地、合作社等参与电商运营,搭载阿里巴巴、京东等大型电商平合销售农特产品,全县越来越多的土特产品走出“深闺”,走向广阔市场。

  订单带消费 种销无忧愁

  走进浮江乡敬老院食堂,浮江乡浮江村贫困户吕昌柏把自己种的茄子、丝瓜等应季蔬菜放下,很快就拿到了菜钱。吕昌柏今年70岁,夫妻二人都患病无劳动能力,儿子患有脑梗,孙女就读大学,孙子就读初中,家庭生活困难。过去种植蔬菜除了自家食用,剩下的也卖不了多少钱。现在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吕昌柏扩大了种植规模,稳定增收让他对脱贫更有信心了。

  据了解,大余县积极引导机关单位、企业、学校、医院、超市与各挂点村实行农产品供需对接,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通过消费扶贫推动贫困户农特产品与市场有效衔接,重点解决贫困户零散种养、量小等问题,力促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大余县不断扩大参与消费扶贫的“朋友圈”,县直机关单位、医院、学校、企业食堂和各大超市纷纷设立扶贫农产品销售公益专区、专柜等,这些举措打通了贫困户家中优质农特产品直通销售的渠道,促进贫困群众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也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从贫困群众处买到放心的农特产品。目前,该县有156家机关、医院、学校、企业食堂与105个村签订对接协议,签订近100万元的购销合同,销售农副产品20多种、10余万公斤。

责任编辑:耿立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