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章贡区疾控中心“青年突击队”疫情防控背后的故事

发稿时间:2020-02-16 13:01:00 来源: 赣南日报

  有这么一支年轻的队伍,在此次战“疫”中,他们负责章贡区疑似或确诊新冠肺炎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排查、疫点终末消毒及样本采集运送工作。他们就是章贡区疾控中心的青年突击队。

  凌晨打响“第一枪”

  廖顺是突击队中的一名普通90后。除夕夜的零点三十分,正在睡觉的廖顺被一个电话吵醒,电话那头的声音让他立刻清醒:有病人核酸检测呈阳性,需要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他至今还记得那天进入隔离区前防护工作的细节:戴上口罩,戴上帽子,穿上隔离衣,穿上鞋套,戴上第一层手套,穿上防护服,穿上靴套,戴上第二层手套,戴好护目镜,罩上面屏。尽管之前已经演练过几次,但在实战的时候,他还是有些紧张,花的时间长了一些,足足十多分钟才穿戴好这一切。看着玻璃反射中如白熊一般的自己,廖顺深吸了一口气:“要来真的了”。他对自己鼓了鼓劲,然后一头扎进了隔离门里。

  这是一名从武汉来到章贡区访亲的自驾旅客,行程较远,接触的人也多,在出现了发热等症状后,经核酸检测呈阳性。尽管还没有确诊,但“武汉”和“发热”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让廖顺精神突然显得紧张。

  廖顺仔细询问对方的行程,从14天前到现在,时间要求精确到分。询问持续了大约两小时,在摸清了对方这十多天来的详细行程后,廖顺又与同事赶紧写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一切完成时,天已经微微发亮了。廖顺说:“当时感觉不到累,有些紧张和担忧,因为那时对病毒了解不多,不知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接下来要干什么,廖顺很清楚。他把春节从自己的脑海里抛开,一直战斗在最前线,至今没有回家。

  后来这名旅客被确诊为章贡区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这份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也编辑成了一条条公开信息,提醒和该旅客有过接触的人员前往医院就诊,并为接下来的区域隔离措施提供了依据。突击队的队员们都说,这是他们向疫魔宣战的第一枪。

  战“疫”来了

  大年三十早上六点多,突击队员凌根清收到消息进入“战斗”状态,他立刻退掉了返家的车票。突击队员胡小红已经回到了老家,收到信息后,她抛下年夜饭的诱惑,在亲人疑惑的目光中离开。

  退票的退票,折返的折返,除夕晚上,22名突击队队员全员到齐,在办公室吃了一顿难忘的年夜饭——区政府食堂的打包饭菜。

  从那时起,命令和任务就是突击队员的全部的生活。他们从大年三十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回家,一天二十四小时随时待命。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突击队全体都在宾馆集中居住,接到任务就立即出发,深夜、凌晨出动是常事。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强度高,压力大,坚持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但在他们因为肩上的重任而坚持着。

  90后的魏振华是突击队的副队长,带领着消杀组。有一次在转移密切接触者的途中,病人突然呕吐,污秽物吐了一地。当时是晚上十点半,天下着大雨,魏振华二话不说,顶着雨立即进行消杀工作,一直到十二点零五分。待工作完成,浑身已经湿透。魏振华说,病毒的传染性很强,放任呕吐物在地上不处理,这是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也是对所有人的不负责任,想到这一点,他根本就没有选择和思考的余地。

  魏振华的分工是消杀,但只要有任务,他都快速上。一次,他做完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工作后已经是深夜,但第二天还要对一个疑似患者的住所进行消杀,他不顾疲劳,连夜制作消杀方案,睡了一个小时后,凌晨又出发前往疑似患者的住所完成消杀工作。“团队里大家都在努力,偷懒就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市民。”魏振华在电话中说。

  压力山大

  工作的压力都能克服,更大的压力来自情感。

  徐凯是青年突击队的队长,也即将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家里的老大今年五岁多,大半个月没有看到妈妈了,在电话里反反复复说得最多的就是“妈妈你怎么不回来陪我”。有一次她打电话对大儿子说,妈妈真想疫情早点结束回来陪你玩,孩子听错了,在电话另一头大声欢呼“妈妈要回来了,妈妈要陪我玩”。她心里一沉,然后硬着头皮告诉儿子他听错了。她回想说:“那时候喉咙已经僵硬,是从嗓子里挤出话来告诉他,‘你听错了’。”

  知道她工作很重要,也常常因为工作忙无法接听电话,家里人一般不打她电话。但有一次,家里人罕见地打了她的电话,看到来电显示,她的心里“咯噔”一下。果然,家里人告诉他,儿子脸色惨白,还有些发烧。作为母亲,她心急如焚,但作为突击队队长,她只能不动声色,迅速告诉家人该如何处理。

  还有的压力来自外界。

  一次,突击队队员廖敏上门对一名密切接触者采样时,对方态度十分不友好。原来,这名密切接触者在家接受医学观察已经十四天,且无异样,他认为可以解除医学观察,所以看到前来采集鼻咽拭子的廖敏后大发脾气。当廖敏从业务上进行解释时,这名密切接触者反问说,你们白天来采样,让所有邻居都知道我携带病毒,以后我在小区里别人会怎么看我?廖敏忍住连日工作的精神疲惫,叮嘱这名密切接触者一些注意事项,然后返回。当晚,廖敏又再次上门,采集了这名密切接触者的鼻咽拭子和血标本,送往检测。当得到对方的理解和认同后,廖敏心中的石头终于放下。

  坚持下去

  坚持不容易,但是队员们朝夕相处,相互扶持,让这份坚持有了更强的动力。徐凯怀上二孩已经两个多月了,队员们照顾她,让她去做统计、报告等相对轻松的工作,但她拒绝,反而是抢着帮助别的队员完成工作。

  突击队把排查密切接触者简称为“排密”,工作的内容多为调取监控录像,描绘出密切接触者的详细行动路线和时间。为了精确确定,不放过一时一地,他们往往会几个小时连续观看录像。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儿,长时间的紧张注视会让人眼睛酸痛,面部僵硬。一次,徐凯“抢”来了一密切接触者的“排密”工作。根据报告,需要了解该密切接触者在宾馆里的活动轨迹和解除人员。为了精确掌握病人的行动,徐凯调取宾馆的监控录像,一看就是八九个小时。

  “当时那个录像的屏幕是挂在墙上的,挺高的,需要抬头看,我们就一直仰着头盯着看,从下午两点一直看到晚上十一点,到最后长时间的压迫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肩膀和脖子完全失去知觉,只有后来活动的时候才感觉到仿佛有许多的蚂蚁在钻来钻去,又痛又麻。”徐凯说:“但是我就喜欢这样,这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也没有落后,也在承担着一份责任。”

  爱心企业、个体户们时不时会送来一些物资,雨衣、手套、爱心餐,这些支持,让他们内心充满力量。

  “有一次,我们的车行驶在路上,已经连续工作了很久,我们都很疲倦,车上大家都默不作声。在一个十字路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有一个市民看到了车身上面‘疾控中心’的字样,就冲我们竖起大拇指。那个瞬间,我突然就感觉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身上又重新有了力量。我们大家讨论那个市民的行为,车上又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又能坚持下去了。”一队员回忆说。

  此外,战“疫”前线一同奋战的同行们的热情,也能感染他们,给他们带来坚持的力量。

  一次,队员们凌晨两点接到某医院打来的电话,让他们去采集样本,到了医院大门口,该医院感染科的主任等在门口,告诉他们病人就在后面一栋楼。队员们叫主任上车,但主任连连说“不用不用”,一路小跑就在前面带路,引着车前进。队员说:“看着主任并不协调的跑步姿势,我们就感觉到,大家都把所有的精力和专注力放在了这场战‘疫’中,大家都付出了很多。一下子我们充满了干劲。”

  守云开,待日出

  章贡区疾控中心青年突击队至今撰写了70余份流行病学报告,运送了近百份样本,这为章贡区的排查和隔离工作提供了依据。章贡区连续5日零确诊。这背后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大多从各个医学院校毕业。他们的初心和坚持,在这场疫情中熠熠发光。这都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份工作,热爱这个岗位。正如队员们说的,所谓坚持,除了体力、意志力的考验,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乐于工作,能从工作中感受到意义和价值。

  徐凯告诉记者,尽管疫情尚未过去,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应急处置经验大大增加。接下来,面对已经到来的复工和即将到来的开学,他们并不慌乱,因为他们已经有足够的自信和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挑战。(熊培生 赣南日报全媒体记者杨帆 )

责任编辑:DW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