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文旅融合 产业引领——赣州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发稿时间:2020-06-15 13:37:00 来源: 赣南日报

  6月11日,邹勇文在赣州市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赣州文化旅游合作峰会上作主题演讲。 记者刘青 摄

  6月11日,在赣州市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高峰论坛暨赣州文化旅游合作峰会上,江西财经大学城市与管理学院院长邹勇文围绕旅游与文化、工业、教育、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深度融合,结合赣州发展旅游产业的探索与实践作主题演讲,深入解读赣州“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现摘其要,以飨读者。

  第一部分:繁星满天 亮点纷呈

  “繁星满天,亮点纷呈”是当前赣州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

  全域旅游方面,石城县、瑞金市、龙南县为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南县和上犹县为江西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乡村旅游方面,大余丫山、崇义上堡梯田、会昌小密花乡等为典型代表,引领乡村旅游异军突起;红色旅游方面,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纪念园等为代表,促赣州向全国红色旅游“一线城市”迈进;工业旅游方面,以南康家居小镇为代表,书写工业强省成长传奇;生态旅游方面,安远三百山等地,凸显赣南好山好水好风光;研学旅游,会昌县和君小镇,成就江西文旅产业的“惊艳一笔”;旅游产权方面,龙南小武当山的协商回购模式,成了典型借鉴案例;旅游品牌方面,从大余丫山(江西首个5A级乡村旅游点)看赣州厚积薄发绘新景,品牌创建创佳绩;旅游扶贫方面,产业兴了,乡村美了,百姓富了。

  第二部分:多业融合 文旅振兴

  多种文化邂逅,旅游产业有新局面。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四大文化,熠熠生辉。“四种文化”邂逅,文旅产业齐馨。文化与旅游的碰撞,创造赣州市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

  以方特东方欲晓乐园和浴血瑞金景区等为例,赣州以红培研学为主要抓手,秉承初心,深刻基因,点亮红色夜经济,丰富红色体验业态,打造产品多样、氛围浓厚的“红色故都”。

  以赣县客家文化城和龙南客家围屋等为例,赣州以客家文化保护为发展基础,修缮建筑,再现场景,还原客家生活体验,打造原汁原味、业态丰富的“客家摇篮”。

  以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等为例,赣州以城市文化遗产创新性保护为宗旨,借助科技手段,营造沉浸式宋城体验,打造全景活化、智慧引领的“宋韵虔城”。

  以阳明湖、阳明书院等为例,赣州以阳明文化传播为核心思路,挖掘内涵,全面铺设、强化文化关联度,打造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心学圣地”。

  艰苦奋斗成效显著,赣州市文旅融合未来可期。体现在:创IP,打造品牌突出、定位清晰的赣州文旅融合新形象;优品质,推动文旅项目提质,助力赣州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铸链条,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延长赣州文旅融合产业链条;浓氛围,时间空间全面发力,营造赣州文旅融合浓厚氛围。

  家具产业转型,工业旅游有新高地。近年来,南康依托工业基础,找准切入口,积极推进家具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用千亿产业托起旅游新高地,成为引领江西工业旅游发展的标杆和典范。

  主题有特色、项目有新意、环境有亮点、融合有助力,“四有”家居小镇成为赣南旅游新名片。家居小镇2018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2019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今年荣膺国家4A级景区。

  全产业链式集群发展,致力于打造江西省工业旅游新高地。“木匠之乡”升级为“中国实木家居之都”,打造家居研发设计基地、家居 O2O 跨境电商基地、家居智能制造基地、家居总部企业基地、世界品牌家具采购基地。不断强化“家居+旅游”发展路径,打造中国工业旅游新高地。未来将成为集“游食住购娱、 商学情闲养”于一体的多功能、全方位家居文化旅游目的地。

  除家居小镇外,还有信丰县仙人峰脐橙观光园、崇义县君子谷野果世界现代化农业生态示范园、上犹县油画创意产业园等,赣州各地体系化发力,三产全覆盖,赣州市工业旅游大有可为。

  小密花乡蝶变,乡村振兴有新密钥。赣州探索出多种发展模式,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美丽乡村,奋力打造乡村旅游振兴的“赣州样本”。

  以会昌县小密乡旅游产业带动乡村振兴为例,政府敢于担当、创造条件,政企合作、创新招商模式促乡贤回归,构建利益链接机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现在的会昌小密花乡蓄势待发,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绘制旅游振兴乡村的美好画卷。

  赣州乡贤回归,教旅融合有新模式。

  昔日穷乡僻壤,今朝研学胜地。说的是会昌县和君教育小镇,它的建设得益于会昌县政府坚定引智,乡贤执着圆梦,齐心合力,精磨细造;坚持规划先行,保护并重,文化、教育、旅游共生共融,绘就小镇美好蓝图。

  2000年,王明夫在北京创建和君集团,多年来,和君在教育培训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2017年,会昌县县长在北京与和君集团签约,正式落定投资逾 30 亿元的和君小镇项目。2018年,和君小镇开工建设,2年多的时间内,累计完成投资 13.4 亿元,小镇已初具雏形。

  从会昌县和君教育小镇教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实践探索来看,赣州市主抓红培、力促研学,教旅融合基础扎实。近年来赣州市积极探索培育研学旅游和红色培训产品,成功创建国家级研学旅行基地1个,省级研学旅行基地6个,县级研学旅行基地67个,开发了多条研学旅行线路。

  赣州市打造了一批主题鲜明的红色培训旅游地,形成了以长征精神洗礼、党性教育、干部培训为主导的红培产品体系。瑞金市依托“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资源,开发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红培产品;于都县凭借“长征出发地”红色品牌,开发党性教育、长征精神教育等红培产品。

  废弃土地变形,用地供给有新路径。废弃矿山大转型,瑞金旅游添新丁。从“浴血瑞京”项目看赣州市旅游用地如何独辟蹊径。

  “浴血瑞京”项目是废弃矿山上建起的文化旅游景区,它的破茧之路在于理顺用地机制,点亮夜间经济,带动周边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先租后转,点状供地破解旅游用地难题;紧扣需求,精准策划补齐瑞金夜经济短板;带旺人气,辐射发展矿山转型综合效益强。

  纵观赣州,全力保障旅游用地,助力产业全域绽放成就“赣州经验”。体现在:高度重视,“两规”融合,引领旅游项目用地精准布局;突出重点,分级统筹,优先满足重大旅游项目用地需求;因地制宜,盘活存量,推进旅游用地多举“开源”;灵活多样,创新方式,实现旅游供地多措“节流”。

  第三部分:赣州现象经验启示

  赣州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样板、生态旅游精品、红色旅游样本、工业旅游典范,赣州旅游展现出了新风貌、新形象、新高度。可以说,“赣州现象”对江西乃至中国旅游都具有启示与借鉴意义。其中,旅游人才、旅游用地、旅游金融、旅游扶贫、旅游经济五个方面的创新做法与发展经验尤为突出。

  ●旅游人才机制创新——人才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保障

  2017年7月,赣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成立人才评审认定委员会,提出多种引才育才办法。2018年10月正式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用11名旅游职业经理人培养对象。赣州创新旅游职业经理人制度,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旅游产业用地创新——土地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2017年11月,赣州市政府出台《赣州市建设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实施方案》,提出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等政策。瑞金市,关停采石场,加强生态修复,通过先租赁用地后转点状供地,破解用地难题,实现废弃矿山“变形”。注入红色基因,《浴血瑞京》上演。从废弃矿山变为绿水青山再打造金山银山,助力废弃矿山双重蝶变,促使生态文明建设与文旅产业发展相得益彰、多元发展。

  ●旅游金融发展经验——金融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

  近几年,赣州市积极探索金融支持文旅产业加速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金融管理部门积极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定点发力、产业基金专项助力”的旅游金融经验模式。比如,赣州市金融办制定了《赣州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赣州金融支持城市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为中小型文旅企业引导扩大信贷;赣州市农发行、赣州市农商行和赣州市农业银行作为赣州市本土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向文旅企业倾斜,量身定制文旅系列信贷产品。赣州金融机构为文旅产业持续注入金融“活水”,实实在在地助力了赣州文旅发展。

  ●旅游产业扶贫经验——扶贫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注脚

  赣州市开展了旅游扶贫试验区试点县、示范点创评工作,形成了景区联村型、景区辐射型、整村推进型、合作社联动型、党建引领型和基地依托型六种典型旅游扶贫模式。在2018年的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文化和旅游扶贫论坛上,赣州旅游产业扶贫工作被全省作为典型推荐,其中尤以大余丫山乡村旅游、龙南虔心小镇生态旅游、瑞金红色旅游为赣州旅游产业扶贫经验模式的典型代表。赣州市目前已有28例案例入选《江西省特色产业扶贫典型100例》。比如,瑞金的廖奶奶咸鸭蛋示范点在全国都有影响力。

  ●旅游业态结构经验——经济是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

  赣州市旅游产业丰度强,门票经济不明显,休闲度假功能强。近年来,赣州市着力推进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通过发行旅游年卡、开展推广活动、倡导分享经济等多种方式,引导各地各景区自我加压,开拓思路,丰富产品,发展新业态,研制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由单次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多次多元的观光+体验+购物+度假旅游转变,降低门票收入占比,实现收入的多元化,提升景区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产业经济发展质的飞跃。

  赣州文旅,未来可期。

  (记者刘珊伊、钟清兰根据演讲内容整理)

责任编辑:DW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