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不负“绿” 终得“金”——一个贫困村走上生态致富路的启示

发稿时间:2020-06-16 12:52:00 来源: 江西日报

  近日,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的生态吊篮西瓜卖得很火。从5月12日开卖,16天时间,25万余公斤西瓜销售一空。

  小村里的西瓜为何受青睐?原来,它最大的“卖点”在于“生态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使用催熟剂,而且,一个西瓜一根藤,每个西瓜都用网袋吊装着,保证充足的光照时间,这样的西瓜皮薄、甘甜、多汁,自然成为“香饽饽”。生态吊篮西瓜只是河林村的名片之一。作为“十三五”市级贫困村,近年来,河林村充分利用当地的绿色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种植养殖产业,让村民们过上了“做梦都没想到”的好日子。

  念起“生态经” 自有“稻花香”

  42岁的河林村村民熊运河,是较早尝到生态种养甜头的人。如今,他种植的生态大米卖得很好,还成立了公司,注册了商标——“河林哥”。几年前,熊运河采用单一的水稻种植模式,由于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水稻的产量很低,通常一亩地产一千多斤稻谷,熊运河的生态水稻却只有三五百斤的亩产量。

  熊运河性格倔,他说,村里生态环境好,土壤没有受到污染,要种就种绿色、生态的农作物,不能辜负了这块承载生息的“绿”土地。经过学习、考察和摸索,2018年,熊运河开始尝试鸭稻共生的种养方式——将出壳不久的雏鸭放入稻田。稻田为鸭子提供充足的水、适量的食物以及劳作、栖息的场所;鸭子可以吃杂草和害虫,活动时能起到松土和增氧的效果,刺激水稻生长。这样一来,既可以卖生态米,又可以卖稻花鸭,实现“一地双收”。熊运河盘算过,鸭稻共生的种养方式比单一种植生态水稻,一亩田可以多赚1500多元。

  “去年春节前,我收割的1.5万多公斤生态大米卖光了,一共卖了40多万元呢。”说起这些,熊运河一脸自豪。看到熊运河的鸭稻共生生态大米走俏,其他村民对生态种养也有了信心。今年,熊运河打算把“鸭稻共生”种养面积由100多亩扩大到300亩,采取“公司+农户”模式进行联合耕作,实现合作共赢。

  昔日贫困村 如今奔小康

  5月26日,记者驱车从象山镇政府出发,沿着一条6米宽的柏油马路,5分钟便到达了河林村。3年前,这里甚至没有一条像样的进村公路,秋收时节,体型稍大一点的收割机都开不进来……河林村地处赣江及沙口河边,地势低洼,以往逢汛必涝,农作物三年两不收,当时就流传着“有女不嫁河林郎,半夜尿壶漂上床”的说法。

  如今,缓解内涝的生态护坡修起来了,整齐漂亮的新楼房建起来了,车子可以开到家门口,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2017年12月,河林村脱贫退出;2018年12月,该村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这一切,得益于河林人思路的转变。以往河林人种水稻,每亩年收入不足千元。2013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熊福生决定,带领村民摈弃传统种植模式,利用滨湖地区的水资源和生态优势,将低洼地打造成种植养殖的聚宝盆,成立了一家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市政府办公厅的对口帮扶下,河林村在藕塘里套养甲鱼、龙虾,办起了荷花节,建起了千亩生态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园。熊福生说,水源和生态是河林村的优势,只有走生态种养的路子,才能走得长远。

  思路一变天地宽。目前,村里发展了莲藕、龙虾、甲鱼、果蔬等多种产业,村民不但可以入股分红,还可以就近务工。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19.47万元,今年预计可达30万元。多年来,河林人坚持生态种养。如今,“水上赏荷花,水下养龙虾”的场景在河林村随处可见。用生态的方式回馈自然,已经成为村里人的共识。驻村第一书记曹龙友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打算带领村民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休闲采摘产业。曾经的穷村子,正在开启致富新模式。(本报记者 钟珊珊)

责任编辑:DW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