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从西昌到文昌,看中国“天问”迈向更远深空

发稿时间:2020-07-24 09:19:00 来源: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王玉磊 记者 吴浩)7月23日,在北斗三号收官发射成功一个月之际,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海南文昌发射场,使用我国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将“天问一号”探测器推向火星。

  

  我国要在此次任务中一次性完成“绕、落、巡”三大任务,这将是人类火星探测史上的首次,也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13年前,西昌航天人在西昌首次圆满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想。

  13年后,西昌航天人在文昌再一次完美实现了中国人逐梦火星的“天问”首秀。

  

  从大凉山沟到星辰大海

  自2007年起,素有中国“探月港”美誉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已连续5次成功发射嫦娥系列探测器,完美实现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前两步,西昌发射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

  时光流转,在4月24日“中国航天日”线上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中国行星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而“天问”出征的“母港”,在文昌发射场。

  

  消息一经传出,和西昌发射场一样,同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分管的文昌发射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即便最近时也有5460万公里,是地月平均距离的140多倍。相比于月球探测,火星探测任务的难度更大,有航天工程师以“跨越太平洋的高尔夫”来形容任务的难度。

  

  这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火星探测的新征程中,文昌发射场独具优势、堪当重任。目前,文昌航天发射场已建成两个多射向、全天候、大吨位发射工位,具备了大直径大推力火箭测试发射能力、大流量低温环保推进剂加注能力、大质量航天器综合测试保障能力、多型号多射向火箭发射测控能力、远距离一体化任务指挥控制能力以及核心信息系统全面自主可控能力。

  从西昌到文昌,跨越的不止是纬度;从探月到探火,突破的也不止是距离,这意味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综合测试发射能力的不断跃升,也见证着中国航天的由大向强。

  

  对于文昌发射场系统而言,火星探测工程和前期执行的空间站工程紧密相关。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文昌成功首飞,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空间站建设大幕。未来,嫦娥五号将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这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最后一步的梦想接力棒,也将从西昌交到文昌,“嫦娥飞天、海上追月”的新传奇将在琼北古邑全新演绎。据悉,文昌发射场将形成年6次以上的稳定发射能力,拉开发射载人空间站、货运飞船、长征八号等中国航天的精彩大幕。

  未来,这里还将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和自动控制技术,实现设施设备系统现代化和管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智慧型发射场,形成重型运载火箭测试发射测控能力,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创造更多中国奇迹。

  从克服千难万险到如期逐梦火星

  火箭首用状态多、首次中午发射、发射窗口短、7至8月极端天气高发,同时,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多次推迟后,26个月间仅有的14天窗口,这些严峻的情况,给本次发射带来了极大挑战。

  

  对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超常措施,在坚持日例会制度、统筹计划资源的同时,将发射台射后恢复时间由40余天压减至31天,为本次首发窗口赢得时间。

  21日9时许,文昌发射场地面站科技人员在氢气置换的环节时,发现氢增压管路一阀门出现了泄漏。

  坚决不让火箭带隐患上天!在经过近7小时的现场勘查、测试、协商、分析、讨论后,故障成功排查,可满足飞行任务要求。此时,距离预定窗口时间只有不到45小时。为了保住发射窗口前沿,该站120多名科技人员通宵奋战11个小时,硬是把排故的时间给“追”了回来。经过短暂地休整后,他们再次连续奋战30个小时,成功托举“天问一号”横空出世。

  

  这样的故事,在这次发射过程中不断涌现。

  海南岛进入暑期以后,文昌发射场科技人员在高温下坚守,严慎细实、精益求精的维护着装备,完成低温加注系统液氮调试等12项例行试验,完成1600余台套仪器仪表校验,确保设施设备状态稳定,人和装备达到最佳效能状态。

  曾经,文昌发射场的空气供气系统承受了较大保障压力,其可靠性一直是发射场能力提升的制约点。供气系统指挥员井建鑫组织操作手仔细梳理出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通过改造管路与阀门等措施,实现了低压段与高压段的冗余备份,可以在各机组高低压段分别出现故障时,将剩余完好设备进行组合使用,较好地提升了机组的容错能力。

  

  在“万里海天第一棒”铜鼓岭测控点号的光学岗位操作手侯鹏,发现车载光学设备总是存在反复调平现象,效率过低。经过反复实践探索,他将设备调平时间从原先的2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极大提高了车载光学设备的工作效率。

  同时,文昌发射场还联合设备研制单位开展研究,攻克了空气源库活塞压缩机机组寿命较短、换热能力差的问题,将该类机组平均寿命从80小时提升至200小时,大大提升任务保障的可靠性。下一步还将以500小时为目标,开展运行考核试验,全面提升该机组性能,实现国内大排量高压无油活塞压缩机的稳定可靠。

  星辰大海,揽星九天。脚下的土地已成为追寻“天问”的新起点,头顶的太空也将会有更多的“中国星”遨游苍穹。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图

责任编辑:木子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