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好政策带来好生活 移风易俗为群众“减负”

发稿时间:2020-12-01 16:15:00 来源:新华网 中国青年网

  新华网西宁11月30日电(鱼昊)对韩永福来说,2019年小儿子的婚事为家里增添不少喜气。如今,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广州市和上海市打工,他和妻子帮两个儿子带孙子,一家人生活其乐融融。

  韩永福是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下科哇村村民。2017年以前,对于循化县白庄镇的群众来说,原本“婚丧嫁娶”的生活常事,却为当地群众带来不少生活负担,很多家庭因“红白事”背负一笔不小的债务。

  陋习不改难脱贫 借钱办事添负担 

  韩永福说,2017年以前,村民们办喜事就是“拼家底”,想要娶个媳妇,25万是“标准起步价”,彩礼、金银首饰、女方亲戚的“辛苦费”等等一项都不能少。条件好的村民家中互相攀比,条件一般的村民“不能输了面子”。

  “我的大儿子是2014年结的婚,彩礼、首饰、服装、宴席等加起来,总共花了25万元,当时家里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借了7万,对于我们这个家庭来说,确实是一笔很大的费用。”韩永福说。

  “有的村民家刚脱贫,为了给孩子办婚礼,借了一大笔钱之后又返贫了,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但也确实发生了。”循化县白庄镇人大主席马海龙说,曾经这样的陋习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甚至出现因费用高昂而结不起婚的现象。

  除了结婚,办丧事也要花不少钱,一场丧事最少也要花7、8万元。借钱办“红白事”,成了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为了凑钱娶媳妇到处借钱,媳妇是娶回家了,可欠了别人不少钱,很容易因为高昂的彩礼闹矛盾,导致夫妻婚后生活不幸福。这样的例子在白庄镇比比皆是。”马海龙说。

  破除旧俗立制度 村民“减负”固脱贫 

  2017年,循化县整体脱贫。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如何打破陋习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成了海东市政府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问题。

  “破除旧俗不好干,这样的意识在村民心中根深蒂固,开展这项工作之初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我们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做调研、搞宣传,用3个月的时间让村民了解政策,移风易俗逐渐深入人心。”马海龙说。

  马海龙介绍,循化县自2017年开始探索移风易俗《实施方案》,挨家挨户为群众做思想工作,奖励模范家庭、树立反面典型,同时村党委还对不实施移风易俗政策的家庭进行处罚。2018年,循化县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工作正式开展,制定了切合当地实际的移风易俗《实施方案》,规定办理婚事彩礼费用不得超过10万元、丧事费用不得超过3万元。这一规定事关民生改善社会稳定和谐,赢得了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欢迎。

  此外,循化县各乡镇分别成立了专项督查组,成立移风易俗领导小组并聘请若干名社会监督员,实施常态化监督。循化县纪委监委研究出台公职人员和村“两委”负责人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带头移风易俗的有关纪律规定,落实对操办婚事、丧葬费用的监督措施,推动工作落实。

  移风易俗制度好 “婚丧嫁娶”守原则 

  “当初大儿子结婚的时候花了25万,那时候我就为小儿子将来的婚事犯愁。但自从移风易俗政策开展以来,我的小儿子去年结婚一共花了不到10万元,这笔钱我们承受得起。”韩永福说,移风易俗政策确实为老百姓解决了大难题,不管村民家里生活条件如何,在办理“婚丧嫁娶”之事时人人平等,攀比之风如今也不复存在。

  记者了解到,2020年7月1日,《海东市移风易俗促进条例》开始施行,条例明确了立法目的和移风易俗的定义、原则,规定了移风易俗是“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有关政策,逐步摒除陈规陋习、改变不良风俗习惯的活动”,规范了移风易俗工作的组织实施。条例设定了移风易俗的主要内容,立足海东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各县区经济社会、风土人情、民族习惯等因素,对“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等带有一定普遍性的事项进行了概括性设定。

  “如今村里‘比阔风’消失了,‘人情债’减轻了,文明新风也越来越浓了。据不完全统计,移风易俗已为群众节约开支达7.87亿元,有效防止群众因‘婚丧嫁娶’致贫返贫。”马海龙说。(完)

责任编辑:张亦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