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拉面人的拉面情

发稿时间:2020-12-02 10:03: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西宁12月1日电(鱼昊)饱满的面条浸泡在香浓的汤里,几片白萝卜、香菜和蒜苗加以点缀,最后加点油泼辣子,一碗化隆拉面热气腾腾出锅了。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被称为“拉面之乡”。30年来,化隆人民依靠一碗面,不仅“拉”出了40多亿元的脱贫致富大产业,还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走出山门、跳出农门、跨进城门,几代人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闯出了自己的牌子。

   

  拉面师傅正在表演拉面穿针绝活。新华网 鱼昊摄 

  “面一代”:走出大山“铺路子” 

  在位于化隆县群科镇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拉面师傅正在表演拉面穿针的绝活,引得围观群众啧啧称赞。

  “我们化隆拉面一碗面有九种选择,毛细、细面、三细、二细、二柱子、荞麦棱、韭菜叶、薄宽、大宽。”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副局长马建国说。

  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为生计奔波的化隆人,瞄准拉面在中国沿海城市的商机,走出大山,靠一张炉子、几张桌子,做起拉面生意,变身为“面一代”。

  马辉的家乡在化隆县群科镇。2000年,他离开家乡去省外创业。刚到广州时没什么手艺,只得从跑堂干起。后来,他跟着师傅学做拉面,逐渐积累起开店本金。不久后,他在广州开了自己的第一家拉面馆。随后,马辉的店越开越多,渐成规模。

  从跑堂到面匠,再到店长,最终当老板。这是多数化隆拉面人的成长之路。如今,在当地政府“护航”下,这条道路让更多贫困民众脱贫致富。

  30年间,一碗拉面盘活了整个化隆县的经济。化隆县累计脱贫的13万人中就有近10万人是通过拉面脱贫的,“拉面经济”人均收入占到化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4%以上。2019年,化隆“拉面经济”年产值达130亿元,利润40多亿元。

   

  图为化隆县群科镇的青海省扶贫拉面产业培训服务中心。新华网 鱼昊摄 

  “面二代”:遍地开花“打牌子” 

  28岁的韩晓峰大学毕业便回到家乡化隆县,开起了拉面馆。2015年,他在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注册创办了“诺尔曼”拉面品牌,此后在西宁市、大通县、海东市乐都区等地陆续开了6家拉面馆。

  “上大学时,学校周围就有青海人开的牛肉面餐厅。对于我的同学们来说,一碗面很普通,可我对这一碗面有很深的感情。大学毕业,我就有了回家乡创业做拉面的想法。”韩晓峰说。

  毕业那年,韩晓峰跟父亲韩进录说了自己的创业想法,韩进录支持他的想法。“我父亲是‘面一代’,我是‘面二代’,我们家两代人都做拉面。”韩晓峰介绍,1990年,他的父亲背起行囊,先后在厦门、上海、广州等地开了很多家拉面店。2007年,韩进录带着在省外打拼的“第一桶金”,回到家乡继续创业,在西宁市注册了两家大型餐饮企业。

  “20多年,父亲的事业发展壮大,他希望我们一家人能够为青海做贡献。”韩晓峰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20多年来,韩进录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店,帮不少群众摘掉了“穷帽子”。不仅如此,韩进录的餐饮企业还提供了近300个就业岗位。

  韩晓峰认为,一碗拉面不仅有经济价值,还有文化价值。“一根面蕴含了青海人的闯劲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人不能忘本,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拉面精神传承下去。”韩晓峰说。

  目前,化隆县11万人经营的1.8万家拉面店遍布全国23个省、4个直辖市、4个自治区1696个县区。此外,在日本、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等11个国家也有化隆拉面的“身影”。

   

  图为“智慧拉面”生态数据平台。新华网 鱼昊摄 

  “面三代”:“互联网+”创品牌 

  “现在的时间是2020年11月26日09时43分,大屏显示拉面成交单数为1440083单,拉面的总营业额为23450976元。”马建国告诉记者,化隆县青海拉面产业电商服务中心智慧拉面平台大数据电子屏可以实时显示全国上万家化隆拉面馆在线运行情况。

  “从‘面一代’艰苦创业,到‘面二代’把化隆拉面在全国落地开花,如今的‘面三代’已经不满足于做好一碗拉面,而是利用互联网发展电商,推动拉面产业做大做强。”马建国介绍,于2013年创建的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注册企业和个人会员已达6.5万个,服务拉面店达2万家,其中仅化隆人经营的拉面店就有1.1万家。已建成的广州、苏州、天津3个物流配送点,有效覆盖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未来这样的物流配送点将达到100个。

  如今,化隆拉面产业发展正在插上智慧的翅膀,“互联网+拉面”正是新一代化隆拉面人的新世界。马建国说,化隆拉面产业已经成为青海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生支柱产业和脱贫攻坚重点产业。这一碗拉面,已成为青海省群众摆脱贫困的“致富面”、促进社会稳定的“和谐面”、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面”、提升生活品质的“小康面。”(完)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