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坚持40余年 花费10多万 藏品上万件 河南一七旬老农建起家庭版“党史博物馆”

发稿时间:2021-04-30 10:37:00 来源: 东方今报

  大象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王俊生 高君晓 实习生 罗聪 /文图 视频 赵俊鸽/剪辑

  “这是民族画报,这张照片是毛主席视察时在一个棉田里照的......”4月28日上午,在平顶山叶县仙台镇韩庄寺村一家普通的农家院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解自己收藏的红色展品,及其背后的故事。

  记者看到,在院子里简易的展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红色展品:毛主席著作、像章、照片、画像、纪念章及抗美援朝报纸、图片等;在走廊台阶上,摆放着革命时期战士用过的水壶、大刀、军号......而屋内,墙上、桌子上,乃至床头柜角,同样满是红色印记。

  

  一张报纸,让他走上红色收藏之路

  这位老人名叫韩翠甫,今年已经72岁,是叶县仙台镇韩庄寺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虽然不是党员,却是根正苗红的军人后代。

  “我父亲1946年参加解放军,大大小小参加了很多战役,我舅舅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韩翠甫坦言说,从小他就是在听父亲、舅舅的战斗故事中长大的,对共产党、解放军感情十分深厚。

  1956年,刚学会读书识字不久的韩翠甫随母亲一起去舞钢探亲,在一个村民家中玩耍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张1951年的旧报纸,上面刊发了多篇抗美援朝一周年的文章,他在其中在一篇报道中竟然找到了舅舅所在的部队的名字,这让年幼的韩翠甫激动不已。

  “当时并不能完全读懂报纸上的内容,但不知何为却感觉非常自豪。”于是,年幼的韩翠甫就央求母亲,希望她买下这份报纸。最终,母亲带着他再次来到这位村民家中,花费15元钱买到了这份报纸外加对方家中收藏的几十本革命书籍。

  “我母亲也是识字的人,对我父亲的事业很支持。要知道,15块钱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字,但母亲却毫不犹豫的掏了出来,这让我很感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红色收藏有了意识。”韩翠甫说,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红色收藏,虽然是在母亲的帮助下完成,但是却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种子。

  

  40多年坚持,收集红色物品上万件

  “我真正开始收集这些红色物品是在改革开放后。”韩翠甫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后,他学会了服装制作的手艺,手头相对宽裕了,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那颗深埋在心中的红色收藏的种子开始发芽、破土,茁壮成长。

  “那时候给人家做衣服,收入除了补贴家用,剩下的全部用在收集上了。”韩翠甫介绍,为了便于收藏,他专门买了一辆旧自行车走村串户,东至漯河、南至南阳、北至许昌、西至洛阳都留下了他收藏的足迹。同时,他还托关系四处打听,只要听说哪里有,他会立马放下手头的事,第一时间赶过去。

  “那些年,光自行车我都骑坏了六七辆,都是修的不能再修了。期间,我还坐车去过甘肃兰州、陕西等地收集。”几十年来,只要一有空闲韩翠甫就会出去转一圈,或远或近,或多或少都会带一些藏品回来。

  在收集这上万件红色物品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少苦累,韩翠甫已经记不清楚了,车子坏了,推着车子走上几里、十几里是常有的事;往返的路上,遇到风雨,被刮到山沟里、摔倒磕伤更是屡见不鲜;开心而去,一次次被人拒绝,同样是家常便饭。但无论如何,只要手头每多出一件收藏,都会让他欢喜雀跃。

  1998年夏季的一天,韩翠甫听说临县一个村子,有人家中有一件标有“备战备荒为人民”的细瓷碗,便骑着自行车跑了四十多公里去收购。“对方知道我的来意后,很爽快的卖给了我。结果回来的时候,狂风大作,风雨交加,一不小心,我滑倒在路边的沟里。当时,手多处擦伤,腿也崴了,疼痛难当,可我忍痛爬起来,第一时间看的却是那个碗。好在,我摔倒时,下意识躬了腰,碗揣在怀里,完好无损。”虽然已经过去多年,但是说到此处,韩翠甫还是掩饰不住脸上的喜悦。

  “还有一次在舞阳,我发现一个毛主席像瓷器,当时就表示想要收藏,但是人家不愿意。后来,我相继跑了四五趟,对方被我打动了,松口卖给了我。”韩翠甫说。

  “最便宜的藏品大约一两块钱,最贵的一件是1991年收集的一幅毛主席大幅画像,当时花了650元。”韩翠甫说,这上万件藏品究竟花费了多少,他并没有记过账,但是总体算下来差不多至少10万元。

  

  儿女孝敬他,最好的礼物是红色藏品

  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却花费这么多用于收藏,在别人看来怎么都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韩翠甫的家人当初也同样不理解。

  “有一次家里种萝卜,结果我一早就骑车出去了看一位老乡家的红色藏品去了,下午四五点我才回家,老伴儿非常生气。”面对老伴儿的质疑,韩翠甫没有急躁,先殷勤得把家里农活儿干完,然后才耐心给老伴儿解释:收集这些红色物品,就是让后人更加清晰的了解这段历史,不要忘本。一次、两次......渐渐的,家人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支持,有时老伴也帮他一起搞收藏。

  “儿子,两个女儿现在也都养成习惯了,在外面只要看见有红色物品,都会想方设法给我带回来。”韩翠甫说,如今自己年纪大了,跑不动了,但家里的红色收藏却没有断档。儿子在北京工作,时不时还给我寄回一些红色收藏;两个女儿嫁在外地,逢年过节,只要回来都会带一些红色收藏。就连韩翠甫老人11岁的孙子也天天叫嚷着和他一起搞收藏。用老伴的话说,儿子女儿孝敬韩翠甫,买啥礼物他都不稀罕,只要带了红色藏品回来,他就笑逐颜开,以至于,几个孩子只要回家,首选的礼物就是各种红色藏品。

  2013年,韩翠甫将家中房屋进行了翻新,看着满屋子的红色收藏品,他突然有了个“在家中展览,让更多人了解党的历史”的念头。随后,他开始把家中的藏品分门别类整理好,又通过墙上悬挂、桌子上陈列等方式,将一些藏品展示出来,专门供乡亲们参观。大家看到不懂的地方,他就信心讲解。再后来,知道的人越来越多,附近的学校、机关单位,经常会组团前来观看,老韩就把走廊、院子里的空地也利用上,让更多的藏品出现在大家面前。

  “来参观的人看见这些老物品都说不容易,还有的出高价想买我的收藏,我也没卖。”韩翠甫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无数党员的奋斗就没有今天的美好日子,“我坚持多年搞收藏,目的可不是为了钱,而是想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

  

  心愿:希望红色藏品能发挥更大作用

  4月28日上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前来参观的人已经来了三波,大多是附近的村民和乡镇干部。人们在这些藏品前面或驻足观看若有所思,或是轻读已经发黄的报纸上面的文字、遥想烽火硝烟的岁月,韩翠甫不时会就某些藏品进行耐心的讲解。

  “只要是晴天,每天都会接待六七波群体参观学习,有乡邻、中小学生、乡镇机关干部。”韩翠甫说,之前是爱好,没想到时间久了,自家成了学习党史的一块招牌,自己也成了讲党史的大忙人。

  “老韩讲起党史来头头是道,好学好懂,让我感触很深。我们幸福了、富裕了不能忘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先辈们为榜样,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老党员韩要南说。

  “老早都听别人说,韩庄寺的老韩办起了党史博物馆,今天专门过来看看,太棒了。”叶县烟草局专卖局赵世须说。

  据了解,韩翠甫的党史馆开放以来,已经先后接待近2000人次参观学习,成为叶县仙台镇学党史、悟思想的独特阵地。

  “现在,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建一个红色展览馆,通过这上万件红色展品实物,影响更多的人,让后代的子孙都能记住党的恩情。”韩翠甫说。

  

责任编辑:徐彩侠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