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先传谣,再辟谣:为流量,搞双向收割?

发稿时间:2022-02-24 11:18:00 来源: 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自“清朗行动”启动以来,网络监管部门开展专项会战,依法关停账号、解散群组等,有效净化了网络环境。然而,荡涤网络污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近期,部分网络账号传播信息前后内容反差大,在被“打脸”“翻车”后简单删帖了事,助推造谣引流、有偿删帖、虚假刷评等刻意扰乱互联网正常传播的不良行为持续发酵,引起网民反感,值得警惕。

  违法成本低,潜在收益高

  前有“网传城管殴打商贩”,后又“官方辟谣殴打商贩者非城管”;先网传“汤加火山喷发和海啸导致太平洋扇贝涌入”的“奇闻”以致相关股票涨停,后转发相关公司紧急辟谣的公告声明“以正视听”。

  近几年,为活跃氛围,高效引流,部分网络社交平台靠补贴鼓励平台内账号制造高浏览量、高转发量的内容信息。在摸清了运行逻辑后,有的网络大V利用算法“漏洞”,在明知其转发的内容有违常理、存在证伪风险的情况下,仍无所顾忌,搞起“先转发网传匿名流言,再转发官方辟谣信息”的连环套路,收割双份流量。更有甚者,在舆论发酵起来后收取息事宁人的“公关费”,实现流量、“公关费”的双收。

  ——只追求“流量”考核,却不统计差错失误。在“唯流量”思维下,部分网络大V做不到“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争抢热门争议话题“头鲜”,一边关心热搜、热榜数,一边对“翻车”行为打马虎眼。

  个别网络账号管理者做戏套路足,表面上“无意造谣”“不小心获得高流量”,在事件反转后又第一时间转发辟谣信息,体现“担当”。此种行为造成用户间相互效仿,底线一降再降。

  ——惩戒机制缺乏力度,即使“翻车”“造假”也未受责。在涉及真相反转的有关网络事件中,被涉及的账号或大V往往不止一个,网络监管部门难以逐一调查处罚,导致了事实上的不予追究。即使个别账号被处理,也因为重建账号、新立山头成本低,难以形成有效震慑。

  同时,部分网络平台在审核中管理松懈,有的为了保持用户活跃度,难以下定决心对造谣、传谣账号一视同仁予以打击,以致整治缺乏力度。

  “双重收割”消耗互联网活力

  梳理类似事件后可以发现,这些或自导自演,恶意竞争,或拱火搅局、搅动舆论的行为,本质上仍是流量变现与资本捆绑的风气作祟。而此种“双重收割”的风气,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一方面,“传谣-辟谣”式流量收割链造成了网络空间的不良竞争。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于文豪认为,网络账号运营者把精力放在“抢热点”上,引发同行间“内卷”和“比烂”,削弱了从业者创作优质、原创内容的动力和能力,网络受众能够获得的有价值新闻信息越来越少。

  另一方面,互联网空间的公共信誉受到打击,网民情感被持续消耗。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智媒研究中心副主任蒋俏蕾等人认为,长远来看,相关行为从根本上破坏了网民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基础,以致越发“懒得关心”“懒得较真”,参与热情受到影响。

  多方联动加强引导,依法治理填补漏洞

  竞逐流量、舍弃真相的网络账号运营思维,对互联网的氛围、活力的伤害是隐性且深远的。扭转此类忽视长远的短视行为,实现网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要依法治理填补漏洞,多方联动加强引导,强化惩戒严格整治,形成良性循环。

  ——大众参与,及时公开,良性引导。整治“无视翻车”“刷流取利”等不良现象,需要权威部门及时公开所查处案例,提高网民甄别能力,让大众都意识到此类行为深远危害。鼓励各方在联动中形成反馈、举报、警示的全链条机制,构建良好用网生态。

  ——调动平台参与,重建信用基础。目前,大型网络平台利用算法已经笼络了庞大的用户和数据,更要在优质内容培养和有害信息监管审核过程中加大投入力度。蒋俏蕾建议,一方面用真举措扶持优质内容生产,另一方面强化对网络账号运营者的负面清单管理。以严格的考核评分提升运营者的诚信意识与职业操守,从源头重建网民信任,让互联网清朗起来,让正能量充盈起来。

  ——强化惩戒机制,让法律长牙齿。于文豪认为,除了要求网络平台自我监管、合规经营,相关的行政执法与处罚力度更要加强。一是强化部门协助,推动网信、市场监管、文化、广播电影电视等主管部门有效协调执法;二是避免选择性执法,同等力度处理相似违规行为,捍卫法律效力;三是创新执法手段,如探索要求账号经营者签订保证流量数据真实的承诺书、集中公布违法案件、对违法账号责令“停产停业”直至永久注销等方式,依法维护互联网生态健康。

责任编辑:江山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