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明伦校区南大门内侧校训
郑州龙子湖校区景色
开封金明校区琴键楼
郑州龙子湖校区南大门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南大门内侧的门楣之上,柳体金字“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字校训庄重醒目,师生每一次进出,都不禁从心底升起由衷的敬意。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0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之际,河南大学将这八个字确立为校训,表明师生不忘兴学办校之初衷,始终将弘德明志、启智为民、民族振兴作为己任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
如今,河南大学已走过110个春秋,“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早已融进河南大学的精神底色,成为引领全体河大人奋发前行的精神“风向标”。穿越历史和现实的天空,河大师生也以一次次行动、一张张成绩单恪守、践行、传承着校训,不断赋予其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不断诠释高等教育的至高追求——大学之道,唯有不止。
明德:文脉绵长 兴学育人
黄河奔腾浩荡,铁塔巍然矗立,在广袤深远的时空中永恒坚定,见证了一所大学百十年征程的初心与坚守、坎坷与荣光。
110年前,在中国新旧教育交替嬗递之际,以林伯襄先生为代表的仁人先贤挥墨泼毫,在《筹备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公启》中写下“夫国之强,强于学,一省亦然”的警世之言。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自此而生,其校址就选在中国千年科举考试的终结地——清代河南贡院旧址之上。
作为河南现代高等教育的先行者,自建校之始,河南大学就把兴学强国、振兴中华作为职责使命。百十年来,河大师生始终不改初心,将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和爱国为民的责任感放在首要地位,坚持为国育贤、为民育才,谱写了一曲曲教育报国、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慷慨高歌。
抗战办学时期,河大师生用血肉之躯写就了一段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烽火育才记。全面抗战期间,河南大学坚守在抗战前线,与父老乡亲共赴国难,组织发动民众抗战,播撒文明科学的火种,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与坚守熔铸为精神底色,孕育了具有永恒价值意蕴和感召力量的河南大学精神,铸成了永恒的精神丰碑。
其间,河南大学严格教学管理,按照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保证上课时数,以7万余册图书和齐全的仪器设备在当时的大学中名列前茅,维持着较高教学水准,在各项考试和竞赛中获得较好成绩,并实现了由省立升为国立的蝶变,培养出1400多名人才。抗战胜利返回开封后,河南大学已经发展为占地2000亩、拥有近2000名各类学生的大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折枝为林,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明确目标定位,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追求进步、实现价值;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开启了综合性大学复建和振兴之路;2008年,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在全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迈进一流大学建设新时代,学校发展历史自此翻开全新篇章;2022年,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距离百年名校振兴的梦想更近了一步。在国运与校运桴鼓相应的历史律动中,河南大学走过了一条爬坡过坎、聚集元气、再振雄风的振兴之路。
大学要有大师,振兴更要有大师。“济济多士,风雨一堂……”诞生于1940年的《河南大学校歌》传唱的是河南大学广揽名师、广纳贤才的传统。建校之初,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历史学家范文澜、考古学家董作宾、经济学家罗章龙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曾在这里辛勤耕耘,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灿烂。追寻着“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以范文澜、任访秋、王汉澜、李润田、朱绍侯、佟培基、王立群等为代表的一代代河大学人,在薪火相传中不断开拓,在前辈创造的辉煌基础上再出发,用学术映照现在、关注未来,努力践行学校的办学初心与宗旨。学校现有教职工4600多人,其中专兼职院士、学部委员22人,国家杰青等领军人才59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新时代人才集体群像,巍然屹立在河大恢弘磅礴的历史画卷之上。
大师躬耕杏坛,桃李遍布四方。百十年来,学校共培养了70余万名各类专门人才,他们带着“铁塔牌”的印记,在各行各业书写着故事。赵九章,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用科学的力量捍卫祖国的蓝天与海洋;侯镜如,爱国将领,投笔从戎、一身正气;张伯声,学贯中西的地质学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反哺母校,在中原大地上教书育人;高济宇,立志以“教育救国”的化学泰斗,用科研成就了“中州之光”;邓拓,在河大学习期间,积极著书立说,投身革命,奠定了扎实的学术根基和忠贞不渝的革命信仰;马可,从河南大学走向延安,以音乐为武器,一路战斗、一路高歌,用脚步丈量祖国的万水千山……闪耀着星光的河大人,铸就了兴国兴邦的中原教育力量,传承了河南大学为国为民的精神内核。岁月变换、四季轮回,总有一种东西历经百年而崭新如初,那是河南大学“铁塔牌”独特的气质和深刻的内涵。
新民:国之大者 奋楫一流
“以教育致国家于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河南大学心怀“国之大者”,始终把自身命运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爱国为民情怀深深融入精神血脉。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紧要关头,河大儿女总是挺身而出,迎危而上,以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担当智谋铸就民族脊梁。
烽火战争年代,面对敌寇的凶狠残暴,河大师生不畏强敌,坚守前线,“一块牌匾背后的抗战办学往事”呈现了河南大学维护文化的铮铮铁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河大师生发声明、表决心、捐款捐物,千余名学生签名请缨赴朝作战,组成河南省抗美援朝医疗队,不顾生死奔赴朝鲜前线,争分夺秒开展救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折枝为林,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作出重要贡献。河南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实践,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
2020年,在没有硝烟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前线,河大淮河医院和第一附属医院的52名医务人员义无反顾奔赴一线;在校内,河大师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加油助力,加快科研攻关研发试剂盒、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心理援助、力所能及从事志愿服务、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可爱可敬的河大师生,从三尺讲台走向抗疫一线,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坚守诠释责任担当!
百十载往,河南大学总是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责任,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家、追求进步的壮丽篇章。这是河南大学骨子里的一种追求,是“心系苍生、共筑家园”的精诚大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种追求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壮志一脉相承。它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光年轮的延续、锤炼、融合、发展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
百十年历史积淀,赋予河南大学从容起步、继往开来的强大底气,激励河大师生奋力创造业绩。“双一流”建设以来,河南大学不断向高峰发起冲击,以坚毅果敢和创造活力,持续在高峰之上再攀高峰。
近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才培养结构更加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学科布局更加完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10个学科进入ESI前1%;科研总体实力显著增强,建设国家科研平台8个,取得一批标志性原始创新成果,实现科研成果在Cell、Nature、Science期刊发表的历史性突破;师资队伍建设取得重要成就,汇聚一批以院士、学部委员等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郑州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建成深圳研究院、三亚研究院,一流大学的办学格局进一步优化;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支撑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具备了向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转型,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和条件。
百十河大,顶天立地,一代代河大人以“明德新民”为己任,不断追求“止于至善”之愿景。岁序常易,华章日新。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起点上,河南大学以前瞻30年的眼光谋划未来,努力在中原大地起高峰。新时代,河南大学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高度,心怀“国之大者”,打大算盘、谋大棋局、讲大战略、出大智慧,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至善:踔厉奋发 勇毅前行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至善”是河南大学对教育事业的永恒理想和不懈追求。
至善之意,在于守正创新,永攀高峰。
2017年9月,河南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学校牢牢把握住这个重大历史机遇,站在新的起点重整行装再出发,立足自身实际,始终瞄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扎根中原大地,抓好“种子”这件大事。
以农立心,百年传承。做强种子“芯片”,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是河南大学的使命,更是河南大学的担当,还是河南大学独特的发展优势。2020年12月26日,河南大学恢复重建农学院。2021年7月13日,作为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理事单位的河南大学三亚研究院揭牌成立,拓展了学校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在生物、农业等多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特别是搭建了河南农业大省与海南南繁大省的桥梁,加快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农业全链条升级,从而增强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安全的能力。河南大学将把三亚研究院建成南繁现代科研创新育种基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基地、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基地、高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水平研究生培养基地、高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基地六大基地,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河大力量。
至善之意,在于胸怀天下,敢为人先。
2022年2月,学校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迎来“双一流”第二轮建设周期。好风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成为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面对“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河南大学着眼国家战略需求、河南高质量发展需求,整合优质资源,探索形成“重塑学科体系、谋划国家重大平台、构筑发展物理空间、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围绕关键领域布局重点项目”的发展路径和关键举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更加清晰坚定。
2021年,河南省为学校新发展阶段点题定向,提出“量身定做”系统制定“双一流”建设方案,高标准高水平推进河南大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确立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发展战略,以前所未有的支持和厚爱,温暖和激励着河南大学全体师生,让“百年名校振兴”的理想火焰再一次热烈燃烧。
至善之意,在于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时代大潮奔涌向前,千千万万河大人头顶同一片天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领域中,将这种理念薪火相传、代代延续、生生不息。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河大人的精神世界里总是攒着一股“拼”劲,而在这种“拼”劲背后支撑的,是一代代河大人“心”的团结和凝聚。一路走来,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之光始终闪耀!
回望弦歌不辍的办学历程,河南大学诞生在辛亥革命胜利的曙光里,成长在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历经艰辛沧桑,成就世纪辉煌。河大人内心深处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着学校栉风沐雨而茁壮、历经砥砺而弥坚。这种力量就是追求“至善”的力量。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八字箴言始终被师生铭记于心,犹如一座灯塔,指引着河南大学百十年的发展路途,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河大人的成长。以梦想为帆,以实干为桨,以精神为引擎,创造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河南大学这艘“航母”正在驶向更为广阔的海域和明天。
征途漫漫,大道不止。正如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院士所言:“站在学校新百年发展起点上,建设研究型、综合性一流大学,建立形成以卓越创新为核心的大学发展新模式,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新共识、新目标、新使命。”全体河大人将攻坚克难,勇开新局,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实现百年名校振兴的目标不懈奋斗,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王明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