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有荆州、有天门,还有个荆门?”
没错,从“大荆州”分置出来,荆门设市已40年。
在中国的版图上,湖北得中独厚,荆门位于湖北正中,有“荆楚门户”“中国之中”之称。鄂西荆山余脉南段有山“峰峦对峙,上开下合,厥状如门”,仿佛是荆山之门,荆门因而得名。
记者近期赴荆门各区县市调研发现,这里藏着5000多年前的稻作文明——屈家岭文化,以此为源头,长江中游的稻作文明光耀华夏,生生不息。这里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三国文化荟萃地,还是世界长寿之乡、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勤劳、乐观、尊老、恬淡是这里千百年来的文化底色。
今天,这里是善闯善成的高质量发展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企业从无到有、纷至沓来“串珠成链”。这里是航空运动之城、网球之乡、观鸟之乡,网球、高空跳伞、滑翔伞、温泉,各种“潮玩”应有尽有……荆门人正用拼搏有为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图景,诠释中部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
问“稻”屈家岭:五千年“农脉”弦歌不辍
走进荆门京山市,让记者颇感意外又心生疑惑,为何这里有那么多农民热衷打网球?深入了解发现,发达的农耕文明、闲适的生活氛围,成为农民群体喜好体育运动的基础。其实,荆门的农耕文明可上溯到5000多年前,这一重大发现还要从上世纪50年代的一段故事说起。
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在京山屈家岭挥锹奠基,成立湖北国营五三农场。这正是他抗日战争时期带领豫鄂边区人民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地方。随后在修建京山石龙水库时的意外发现,揭开了这片土地及长江流域史前文明的面纱。
屈家岭考古遗址第一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队长张云鹏,将一生心血倾注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叫响了长江中游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史前文化——屈家岭文化。在此发现距今约5800年的碳化稻粒,是首次发现的长江中游史前稻作遗存,表明这里是中国农耕发祥地之一。张云鹏和妻子王劲因这次考古结缘,夫妻二人接力奉献于此,也安眠于此地的考古学家纪念园。遗址公园的中轴路也被命名为“云鹏路”。
几十年来,当代人对屈家岭的“探寻”从未停歇,近年又发现距今5600年至5300年的碳化粟粒。今天,青木垱河和青木河静静流淌,坐落其间的屈家岭遗址,向来往参观者诉说着先民的农耕文明往事。
“遗址中大量生产工具和稻谷、粟粒表明,屈家岭先民既种南方的稻又种北方的粟,还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除了果蔬,还有鸡、鸭、鱼等肉类,他们还酿酒,这表明当时粮食有了富余。”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屈家岭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陶洋说。
屈家岭遗址博物馆内,放大镜下,出土于此的碳化粟、碳化稻谷清晰可见,闪现贯通古今的神奇。还有薄如蛋壳的蛋壳彩陶杯,陶胎薄于1毫米,代表当时制陶工艺最高水平;有国内已知最早的高温黑釉陶,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表明这里是长江中游农耕文化发祥地,也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文明摇篮。”屈家岭遗址保护中心副主任周丽说。
5000余年“农脉”赓续不绝。一代代人在这片土地生活、繁衍、劳作、创造,续写农耕文明故事。五三农场是湖北土地面积最大的国有农场,2001年成立屈家岭管理区,2011年成为湖北省级发展战略“中国农谷”先行区。如今,荆门建成湖北全省首个农机装备产业园,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以上,荆门以占据湖北全省6%的耕地、9%的人口,贡献了全省11%的粮食产量。
“桥米生的巧,皇帝都说好。独产蒋家堰,别处无法找。”说起荆门的粮食产品,首推桥米。据《京山县志》记载,桥米因原产于当地孙桥镇而得名,明嘉靖年间被作为贡米。京山桥米颗粒整齐、青梗如玉,做出的米饭松软略糯,喷香扑鼻,可口不腻。2004年,京山桥米被认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如今,京山桥米占据湖北大米高端市场60%以上份额。近年来,在最初古稻品种洋西早基础上,京山又选育出“鉴真二号”“鄂中5号”优质桥米品种,通过规模化种植、专业化服务和品牌化打造,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京山桥米标准化种植面积55万亩,年助农增收2亿多元。
有好米,还有好油。每到春季,地处汉江畔的沙洋县,从房前屋后到山坡河滩、田间地头,油菜田汇集成金灿灿的花海。今年,荆门油菜种植面积在200万亩以上、居全省第一,与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合作,种植高油酸油菜45万亩,已成全国最大高油酸油菜制种和种植基地。农民种植高油酸油菜亩均增收超过300元,每年举办的油菜花节吸引游客超过300万人。
“高油酸菜籽油营养含量,与橄榄油不相上下,被称为中国的橄榄油。”沙洋县县长李莉丽说,从油菜种到油菜花再到菜籽油,全县油菜产业链综合产值已达30亿元。
粮油大市既有“一袋米、一壶油”,还有“一枝花”。今天的荆门,种植花卉产业“花开正艳”,是美丽的“致富花”。
汉江畔,钟祥市柴湖镇。当年,为支援丹江口水库建设,河南淅川4.9万人来到柴湖镇,在泥泞的芦苇荡中排涝整地,努力适应新环境、新生活。虽然至今仍是河南口音,但已是地道的荆门人,他们依靠发展花卉、蔬菜种植等产业安居乐业。
8月,记者在这里的湖北农青园艺科技公司看到,近30万平米的国内最大单体智能联动温室内,目之所及是一眼望不到边、挨挨挤挤的花海,鸿运当头、红掌、白掌等花卉品种长势喜人。公司总经理周林波介绍,公司生产的鸿运当头占国内市场的40%、白掌占30%。
打通“生物组培—种苗培育—成品生产—物流运输”花卉产业链条,为更多人提供了创业就业机会。借助园区开通的40多条国内运输线路,湖北藤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节约了物流成本,也获得发展之机。在此就业的农民李应转说:“收入有保障,还能就近照顾家里。”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钟祥花卉产业去年产值达28亿元,是华中地区最大花卉种苗组培基地。”钟祥市市长杨孟富说。
探索现代农业转型没有休止符。中国农谷建起院士工作站,一批农业科技人才在这里专注“一蔬一饭”,不断推动农业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庄稼地”。钟祥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高效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模式,形成玉米养牛、牛粪养蚯蚓、蚯蚓分解物制造有机肥、有机肥生产中高端蔬菜、剩余蔬菜菜叶养殖白鹅的生态循环。全年错季生产不断供,钟祥绿邦种植专业合作社是全国蔬菜市场首屈一指的“娃娃菜”大王。
问“稻”屈家岭,农谷之魂绵又长。今天的荆门农业产业更完善、装备更先进、效益更明显。荆门市市长陈家伟说,地处江汉平原沃土,荆门农民人均耕地面积6.7亩。受益于现代农业发展,这里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7:1,差距相对较小,为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放嬗变:无中生有,善闯善成
行走荆门,同样让人讶异的是:这样一个不沿海、不临边的中等城市,近年竟引来一批新兴产业的明星企业落户,新能源、新材料、循环经济等产业无中生有,不断壮大。
荆门的工业底色,得益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布局。新时期的异军突起,则离不开荆门人突破成规、善闯善成。这种精神气质似乎还可追溯到更早。“屈家岭第四次考古发掘时出土了一批漩涡纹彩陶纺轮,上面有形似太极阴阳互抱的图案,反映出五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有着螺旋上升的辩证思维。”周丽说。
荆门高新区所在的掇刀区,传说中因关羽在此屯兵练军时将刀掇于巨石而得名。今天,这里吸引诸多“金凤凰”衔枝筑巢,演绎大刀阔斧干事创业的传奇。2012年,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在掇刀区一片荒地上破土。荆门市优化服务,通过产业发展基金融资10亿元扶持企业加速崛起。10年间,亿纬动力共规划建设11个厂区、18个工厂,打造了年产能152.6GWh的动力储能电池及集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
今年8月20日,亿纬动力第十厂区超级工厂首桩顺利开钻。这个目前国内单体设计产能最大的锂电池工厂建成后,亿纬动力公司产能将达212GWh,年产值达1000亿元。如今,公司锂原电池销售、出口额连续7年稳居国内第一,电池电容器销量全球第一,储能电池销量全球前三,商用车装机量国内前三。
“这是一个自然的选择,也是一种情感的召唤。”荆门人、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说,是家乡的诚心感动了他。
在亿纬动力带动下,电池隔膜全球第一的恩捷股份、结构件全国第一的科达利、电解液全国第一的新宙邦、电解液添加剂全国第一的吉和昌等头部企业落户荆门。目前,荆门高新区共有23家锂电头部企业,其中上市企业8家,形成“基础原材料制备—电池材料生产—电池电芯制造—废旧电池梯级利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产业链配套程度全国领跑。
荆门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锂电池企业一家挨着一家。“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几乎‘隔墙供应’,甚至可以把生产线连接。”荆门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张沛说,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带动锂电产业爆发式增长,荆门已成为华中地区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储能电池产业基地。
高质量发展,是谋定而动、向新而行。
今年8月26日,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单月产量首次突破1万台。“今年,我们计划生产整车12万辆,挑战200亿元产值。”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制造部部长赵荣说。
这又是一次“无中生有”。3年前,荆门人七上河北保定,以“销售半径最经济、营商服务最真诚”,成功牵手长城汽车整车工厂落户,主营SUV和皮卡车型。
随着长城汽车在荆门投资,30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纷至沓来。目前,全市拥有整车企业5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72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配套企业28家,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园整车制造基地为核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关键零部件、专用车五大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格局。
荆门还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上下贯通,前后相接,左右连纵”的绿色产业循环在这里上演。
“地球还能承载多少废弃物?”走进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映入眼帘的拷问直击人心。
在这里,人们见证“点石成金”的神奇。拆解车间内,国内首条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置生产线上,废旧动力电池被送上传送带处理,得到电池黑粉和铜铝。对电池黑粉进一步处理,获得镍、钴、锰、锂等原材料,又成为电池生产原材料。格林美每年回收处理的废旧动力电池占全国报废总量的10%。
更大的构想在于联合。2021年,格林美与亿纬锂能签署合作备忘录,协议约定互济含镍动力电池及镍产品,构建起“动力电池回收—电池原料再造—电池材料再造—动力电池再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
荆门人的梦想既有脚踏实地,也有仰望天空。
漳河水库,我国第五大人工水库,也是荆门人的“母亲河”。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在这里首飞成功,AG600M灭火飞机在此完成投汲水试验……
作为全国五大通用航空研发制造基地之一和全国唯一的水上试飞基地,荆门乘势而上打造全国第一个通用航空综合体——爱飞客航空小镇。
阳光照耀下,漳河水库旁的航空学校,学员在教练带领下驾机驰骋于水天之间。高空跳伞、风洞飞行、空中游览、飞行体验……一个将飞机“玩”起来的小镇,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
漳河新区管委会副书记鲁雷说,依托中航工业605所等龙头,新区引进通飞华中飞行器公司、中航通用机场公司、晨龙通勤飞机制造公司、龙浩航校等20多家市场主体,荆门通用航空产业展翅翱翔,形成集航空研发、制造、运营、培训、文旅产业为一体的“通航+”产业链。
为打造优良营商环境,荆门为企业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全天候“保姆式”服务,持续深化“解难题、稳增长、促发展”“两个畅通”“政企早餐会”等做法,畅通线上线下问题反映渠道,健全政府与企业间常态化沟通交流、服务帮扶机制。“由单位包联协助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一对一服务,比企业还拼命。”不少落户企业评价当地政府。
“从上世纪60年代国家在荆门布局一批重大项目奠定工业基础,到本世纪初引进一批知名企业奠定现代产业基础,眼下,荆门正经历‘第三次跨越’,新能源、新材料等新产业正成为拉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荆门市委书记胡亚波说。
近年,荆门市积极谋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13个集群进入全省重点产业集群,全市工业经济总量连续11年位居全省第4位。
似乎生来就有“一马当先”的不凡,荆门人在农耕文明中传习守正,于工业文明中勇于创新,“无中生有,不达目的不罢休”,每一次跨越,每一次转身,都体现着坚韧务实、乐观豁达、善闯善成的精神。
寿乡福地:开启“荆”彩生活之门
夜幕下的钟祥市莫愁村光亮璀璨。莫愁湖国家级湿地公园旁,古香古色中,具有鲜明楚文化特色的市井集市区、文化演艺区、文化体验区、游船观光区吸引八方来客。
钟祥,古称石城,千百年来流传着莫愁女的故事。相传,渔家女莫愁在此出生时哭个不停,父亲哄逗她,“莫哭莫哭,莫悲莫悲,直至说莫愁莫愁,她就真的不哭了。”唐朝诗人胡曾有诗云:“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天生拥有一副好嗓子的莫愁,后被楚王征召入宫,在屈原、宋玉指导下,《阳春》《白雪》千古传唱。
“我们提炼莫愁女、古楚文化、农耕文化三大文化要素,带领游客看一台戏、游一湖水、品一席宴,探寻健康长寿的秘诀。”莫愁村景区营运经理田俊梅说,莫愁作为一种文化意象,赋予了人们淡定从容的好心态,也恰是长寿的秘诀。
钟祥是中国老年学学会认证的第一批“中国长寿之乡”、联合国老龄所认证的“世界长寿之乡”。户籍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达86.9万人,其中百岁以上老人有118人。当地流传:“六十年岁小,七十满街跑,八十不算老,九十随便找,百岁精神依然好。”
早在南北朝时期,钟祥就因长寿老人多而得名“长寿县”。明朝嘉靖皇帝从家乡钟祥到北京后,将长寿县改名“钟祥县”,意为“钟聚祥瑞”。至今,钟祥市仍有长寿镇、长寿村、长寿河、长寿店、万寿岩、百岁桥等多处与长寿有关的地名。
问当地人,为何钟祥长寿老人多?
有人说,长时间受农耕文明熏陶,勤劳的习性、规律的生活,加之丰富的饮食、优质的水源、宜居的生态、尊老的传统,养育了一方乐观、豁达的人群。
看钟祥人的餐桌,有自己的饮食特色:把米炒熟再煮,食用米茶充饥解渴、瘦身减糖、静心安神;喜吃蟠龙菜,以猪肉为主料蒸制出笼,摆盘似“盘龙”,吃肉不见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已列入《中国菜谱》。
“钟祥人还喜食豆腐、豆皮、豆干、豆筋等豆制品。”钟祥长寿食品产业园副主任陈晓亮说,当地汉唐以来就有加工食用豆制品的习惯。今天,钟祥石牌镇9万多人,有八成从事豆制品行业,当地成了“豆腐之乡”。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原因。在钟祥,有大小河流23条,主要湖泊35处,不仅总量丰富,而且水质优良,有益元素锶、硒等达到国家天然矿泉水标准。荆门漳河水库水体清澈,长年保持一类水质,世界濒危动物桃花水母连年现身。
家住钟祥市丰乐镇杨集村的102岁老人鞠兰英,平日里喜欢坐在自家小院晒太阳,至今还能做针线活,已是五世同堂。家人说,老人家性格开朗、待人和善,从不为琐事而烦恼忧愁。
说起荆门人,一位在荆门工作的外地干部谈到,有时下雨了,荆门人却不急于打伞,也不急于跑,“徐行”依旧。闲适、随性自然的性格,在不少荆门人身上有体现。
这种气质,似乎和当地盛传的老莱子思想熏陶有关。相传,道家代表人物老莱子晚年隐居荆门,他极其推崇守静抱朴、随性自然的思想,主张凡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或许传承两千多年的这种思想塑造了荆门人善良、淳朴、厚道、闲适的品质气质。
生活的相对富足,使得荆门人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吃得讲究,还在于对体育运动的喜好和追求。
在“中国网球之乡”京山,网球已形成一种浪潮,一种文化。闲暇时节,同学朋友切磋,一家几口上阵,夫妻同队、母女组队、爷孙同场并不罕见。
“我小时候,父亲打网球就带着我一起。每逢节假日,也有不少外地人慕名而来。”今年20岁的大三学生黄奥,节假日就回到京山,在青少年网球训练基地当教练。
京山市新市镇文峰村被称为“中国网球第一村”,全村有80多片网球场,不仅有附近高手砌磋球技,还常年举办网球赛事,时常可以看到国内顶尖高手的身影。
如今,京山全市有300多片网球场,常年参与网球运动超过10万人。网球在这里成了群众运动。“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网球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交往方式。结合这里70多摄氏度的天然温泉,京山已然成为周边许多城市周末前来运动休闲的最佳选择。
运动休闲,为荆门不断注入新活力。
这里有高空跳伞、滑翔伞等潮玩运动。在被称为“中国滑翔地”的圣境山,勇敢者高空一跃,享受“一伞浪漫”的激情。
这里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京山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的首个“中国观鸟之乡”,253种、数亿只鸟在这里栖居,“鸟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也眷恋于此。
这里有各种时尚玩法:水上桨板、花海马拉松、鸳鸯溪漂流、森林探险、森林狩猎等项目深受喜爱,一如荆门人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气质和探索。
和谐的社会氛围,也来自当地党委政府认真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今年以来,为畅通群众和企业诉求渠道,荆门市搭建便民利企政务服务平台,受理群众和企业诉求21.4万件,解决了一批群众和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今天的荆门是湖北“米”字形交通的重要节点,4条铁路在此交会,4条高速穿城而过。正在建设的沿江高铁、呼南高铁、荆荆高铁在此交叉会合。荆门市委书记胡亚波说:“荆门之于湖北,正如湖北之于中国。湖北正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而代表‘长江谷文明、荆楚新门户’的荆门也正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湖北中部中心城市。我们将接续奋斗,把荆门打造成中部崛起的富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