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关注第十九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 | 听“杂技大王”侃杂技

发稿时间:2023-10-24 15:50:00 来源:河北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2023年1月29日,于金生在老家沧州市吴桥县于集镇的农家小院前,表演民间杂技——顶耧。(王少华 摄)

  “今天的彩排太忙,抽不出空,咱们就早晨这会儿聊聊,行不行?”

  10月23日清晨六点多,于金生坐车从衡水赶往吴桥,去参加吴桥杂技大世界的彩排。彩排八点半开始,有一点间隙,这位人送外号“杂技大王”的杂技界老前辈,和记者侃起了吴桥杂技节。

  “开幕式真精彩!李驰这个导演还是有水平的。”于金生由衷赞叹道。

  “他综合运用舞台声光电的效果非常好。更难得的是,戏剧、武术、舞蹈,都能融合进杂技表演之中,编排很有新意。”于金生出生于吴桥杂技世家,有“杂技奇才”之称,他少年学艺、成名颇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即创办全国首个民营杂技团,闯荡杂技江湖近六十年,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老百姓喜欢什么节目、市场需要哪些演出。

  “这次杂技节最突出的感受是创新的东西特别多。”于金生举例说,“吊小辫”是中国传统杂技节目,这次却看到国外演员在创排中将其融入自己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

  “既有传统性,又有新奇感。”于金生说,这些年,中国杂技人努力在杂技表演和杂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做功课、下功夫,想不到国外同行也如此重视吸收中国杂技的优点,在保持本土杂技“地道风味”中发展创新。大家不谋而合,更感惺惺相惜。

  于金生说,回吴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团队认真学习,看看本届杂技节上的优秀节目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元素和方法。

  “能演杂技的地方不少,为什么‘吴桥’这个名字会放在‘国际杂技节’的前面?”曾经走南闯北、巡演世界的于金生发出感慨,“那是因为吴桥的、河北的、中国的杂技人,最懂文化交流互鉴对这项艺术的意义。只有全世界的杂技艺术家、马戏艺术家走到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会为这个大舞台创造更多更美好的艺术时空和神奇记忆。”

  于金生的微信名,特别草根,也特别实在——就叫“于金生闯江湖”。虽然他身上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吴桥县杂技家协会主席”等标签,但他依然把未来的杂技世界,视为需要靠一股子“闯劲儿”下苦功去攀登的新高峰。

  “杂技是老中青三代都喜欢的表演艺术,我们有责任把吴桥杂技推到一个新高度。”于金生认为,杂技的未来依然有魅力,现在的“杂技娃娃”,以前学出来就是个中专生,以后说不定就会有大学生,甚至研究生!

  于金生口中的“杂技娃娃”,是那些正在踩着前辈足迹,学习杂技并不断将之推向新的技术难度和艺术高度的年轻传承者。

  “年轻人是可以从杂技中感受到励志精神的。”于金生今年整七十了,笑起来依然显得非常年轻。他说,那么帅的小伙子、那么漂亮的姑娘,对你发出邀请,喊着“加油!加油!”你怎能不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活力、感受到一种青春的魅力。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七十岁的于金生依然像年轻时那个敢闯敢拼的“杂技大王”一样,总是奔波在路上。他乐呵呵地说:“现在秋高气爽,正是我们‘走市场’的好时机,得抓住机会向百姓、向年轻观众推介杂技、推介吴桥。我跟你说:争分夺秒啊!”

  说话间,于金生的车已经快到达目的地——吴桥杂技大世界。采访必须马上结束。告别前,他又一次大声对记者说:“不敢耽误!保持进步啊!”(河北日报记者 刘采萍)

责任编辑:姜文山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