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河南祥符:年画穿越千年诉说黄河文明 滩涂变新居迁出美好新生活

发稿时间:2023-12-29 17:17:00 来源: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近年来,黄河流域九省区胸怀“国之大者”,践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使命与担当,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书写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上的崭新篇章。央广网黄河流域九地频道记者从三江源出发,自西向东,沿着母亲河的足迹,走进大河两岸深处,带您一起领略新时代黄河流域的发展之美、人文之美和生态之美。

  央广网开封12月28日消息深冬时节,风声悠扬、草木低鸣,站在开封市的古阁楼上远眺黄河,眼见黄河大桥横跨两岸,落霞映照大河缓缓向前。

  黄河,是时间的见证者,承载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开封,坐落在河岸之上,这儿的木版年画在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下生生不息,岸边人民以“劳动+科技”让祥符花生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果”。现如今,随着易地搬迁政策的施行,滩区人民逐渐摆脱了“黄泛区”的束缚,踏上了通往幸福的新征程。这些,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也是未来的映射,黄河将他们的故事说与你听。

  开封黄河大桥横跨两岸,连接历史与现代(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守正创新 木版年画生生不息

  当黄河的涛声拥抱历史的轨迹,河畔的木版年画在黄河流域绽放着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也是对这片土地的生动注解。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我们黄河流域文化的一个浓缩,它更代表我们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情怀。”国家级非遗朱仙镇木版年画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继中对记者说道。

  印制好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挂满祥符区古街(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据了解,张继中所在的开封市朱仙镇木版年画社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主要创作、生产、销售以及文化传承机构。该社已存有清代古版10余块,新刻木版2000余块,年画样品300余幅,年画产品60多个品种,已销往23个国家和地区,并被10多个国家博物馆珍藏。

  在这片土地上,朱仙镇木版年画如一面镜子,捕捉着黄河流域文化的精髓。在这些色彩斑斓、线条饱满的年画之中,蕴含着千年岁月的积淀,映照出黄河流域中华儿女那朴实、智慧的文化内核。

  走进位于开封市启封故园的朱仙镇木版年画馆,便看到手艺人坐在矮桌旁,专注地雕刻木版,用古老的刻刀,勾勒着纷繁蜿蜒的线条。一旁的张继中告诉记者:“眼前正在雕刻这幅作品是《二十四孝》系列之一,今年有望能完工。”

  手艺人专注刻版(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同时,另一旁的手艺人正在进行年画的印制,他先用趟子将木版均匀刷满油墨,然后将宣纸铺在木版上,再用绑着软布的木块轻压、慢刷,使宣纸平整地覆盖在版表面。现在,游客也可以亲身参与年画印制,了解其工艺和历史,亲身感受年画魅力。

  张继中向记者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源自汉唐壁画艺术,兴盛于宋朝,鼎盛于明清时期,拥有悠久的历史,跨越了1000多年。在千年的传承保护发展中,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其构图饱满、线条粗犷、造型夸张、色彩艳丽。现如今我们在年画题材上进一步创新,创作了一批以‘抗震救灾’‘反腐倡廉’等为主题的年画。”

  尹氏老天成朱仙镇木版年画主理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尹国法说:“朱仙镇年画最初就是一门手艺,受到很多老百姓的喜欢,爷爷传给父亲,父亲再传给了我。木版年画的色彩是灵魂,用色大胆、色彩丰富、印色准确是保证年画质量的关键,也是年画的精髓所在。”

  张继中提到:“我们从2002年开始保护传承工作,经过20年的努力,从最初的三人小团队逐步演变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模式。现在,我们汇聚了专业的创作、刻版、印制、装裱、销售等多方人才,并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研习团队。”这些努力为年画产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手艺人正在拓印朱仙镇木版年画(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在年画传统基础上,我们开发了床单、围巾、围裙、茶杯、瓷器等延伸产品,甚至我们还制作了动漫剧《刘海戏金蟾》和电影作品。”张继中说道。

  据了解,为扩充产业门类,实现聚集发展,开封市政府与中央美院合作建成了朱仙镇国际版画基地,引入物联网、仿生仿真、全息投影和人工智能、VR、AR等先进科学技术,用数字化虚拟展示还原经典历史场景,重现木版画、传统老字号的制作工艺流程,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旅游体验,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张继中告诉记者:“如今朱仙镇木版年画年产值已接近4000万元。”

  2008年,朱仙镇木版年画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继中称:“朱仙镇木版年画是源自黄河岸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带着朱仙镇木版年画参与了许多黄河流域文化活动。最近,在四川成都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朱仙镇年画成为河南馆的重点推介项目,广受社会各界认可。”

  近年来,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也是黄河流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已经走向了多个国家,传播和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亮丽名片之一。

  从古至今 祥符花生一路生花

  黄河岸边不仅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也见证了劳动人民勤劳致富的故事。

  开封市祥符区位于豫东平原中部,紧邻黄河南岸。曾经,这里被视作贫瘠之地,沙土覆盖,不适合农作物生长。黄河边的居民凭借勤劳与智慧,将这里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结合沙土适宜花生生长的特性,勤劳耕作,将这片土地转变成了培育花生产业的沃土。浸润着黄河水的祥符花生,2023年最高亩产实现了超千斤。

  祥符花生饱满成熟,迎来丰收(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这个花生品种叫‘益花1号’,它的种子搭载长征5号运载火箭上过太空,在祥符区种植该花生品种,花生的品质会更好。”在祥符区西姜寨乡爱思嘉·农业嘉年华,一场有趣的多巴胺潮玩节正在进行,开封市东建投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张绪艳指着展柜上的“益花1号”,满是自豪。

  “开封市在花生育种上一直有比较深的基础,全国很多优秀的品种都出自开封。”祥符区花生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宗海洋告诉记者,祥符区有适合鲜食的高亚油酸、高糖品种,有含油率超过50%的高油品种,有高油酸、高蛋白、富硒品种,有红的、黑的、白的、彩的等各类花生品种,可以适用不同需求。

  悠悠黄河情,粒粒花生香。祥符区不仅是全国花生生产重点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标准化生产基地,也是全国花生精深加工产品品类最全的县(区)。近年来,祥符区坚持不断加大花生龙头企业培育,拥有“一见钟情”“豫老汉”“嘴啦啦”等一批知名品牌,让祥符花生“一路生花”。

  祥符花生产业向专业化、产业化逐步迈进(央广网发 刘猛猛 摄)

  在祥符区万隆乡,还未走进天翔坚果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远远就闻到了花生的香气。来自田庄村的霍其艳正在花生传送带前筛选花生,她向记者介绍道:“这批筛选好的花生将制作成花生酱销往全国各地。”

  “我们公司选用的花生,95%以上都是祥符区沙土地的花生,沙土地种出来的花生皮薄、肉多、含油率高、做出来的食品口感比较酥脆。”该公司负责人刘炳辰剥开几颗花生向记者介绍道。

  多年来,每次参加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郭建华都会把祥符花生带到北京进行推介。见到记者,她热情地为祥符花生做起了“代言”。

  “我多年带着花生上两会,最大的心愿就是想把农民的花生产品通过深加工转化成更多更好的花生品牌,利用花生深加工的附加值和产品的美誉度,来打造国际国内的消费市场,让农民的花生不但有好收成,还能卖个好价钱,让农民真正受益。”年过古稀的郭建华一提起花生,便显得神采奕奕。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郭建华热情地推荐祥符花生(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郭建华曾是开封市的一名电影放映员,那些年,她每到村里为村民放电影,村民都会给她带花生吃,因而对花生有很深的感情。“之前组织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咱家花生好收成》,就是让想让农民在看电影娱乐的同时,又学到先进的种植技术。”她告诉记者,现在正在筹拍第二部《咱家花生好卖钱》,把农民的花生卖到超市、卖到网站、卖到云端,让开封的花生乘云上网走四方。

  祥符花生与黄河的故事一直在继续,宗海洋告诉记者:“未来三年,祥符区委、区政府将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金50亿元以上,推动花生产业发展。同时与农科院、高校衔接,成立花生产业研究院、每年例行举办花生文化节,拟于2024年举行开封首届花生产品博览会,全面扩大祥符区花生产业的知名度。”

  固守安澜 滩区居民安居乐业

  在祥符区曲兴镇子陵岗村委大王潭村南的黄河大堤生态长廊上,一棵树冠达310平方米的古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这棵树叫古桑树,已有200多年的树龄,相传为百姓修复黄河大堤插枝存活,是河南境内黄河大堤之上唯一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也是黄河大堤沧桑变化的历史见证者。”古桑树下,子陵岗村村民张树文向在场记者讲述了这棵古树的传奇故事。

  风吹过黄河大堤上的古桑树,窸窣作响(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如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时代背景下,经过保护开发,这棵历经沧桑的古树焕发勃勃生机,已成为中原数百公里黄河大堤生态廊道著名旅游观光点。

  沿着黄河大堤生态长廊向西行驶,记者来到曲兴镇尚阳村黄河大堤以南1000米处的尚阳社区,这里是该镇大蔡、尚阳、门八府3个行政村在搬出黄河滩区后的安置区。2017年9月27日,曲兴镇黄河滩区居民迁建项目正式启动;2020年6月1日,该项目竣工;2020年12月10日,曲兴镇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入住尚阳社区。当前,这些黄河滩区搬迁的居民过得怎么样了?

  每到下午,尚阳社区里几十位居民都会像往常一样聚在一起扭秧歌、抬花轿、唱戏、听戏……鼓声、戏声、笑声让冬日里的社区显得十分热闹。

  搬迁后的居民,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央广网发 赵梦阳 摄)

  “这些文艺表演都是社区里的老人自发组织的,你们看,大家笑得多开心!以前我们村是贫困村,现在我们过的是城市人的生活。”曲兴镇大蔡村村支书孟庆波告诉记者,从黄河滩区搬到尚阳社区后,村民住到了小洋房,电梯、暖气、燃气等配套设施齐全,社区还建设了养老院、小学、幼儿园、社区卫生院等,村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孩子的教育水平也提高了,医疗条件也提升了。

  “群众搬离黄河滩,根治黄河保安澜;我给新家相个面,如同红楼大观园……”正在家门口听戏、今年79岁却有58年党龄的居民耿田祥热情地向记者分享了自己写的《搬迁颂》。耿田祥说,搬出黄河滩区后,不仅远离了水患,搬迁腾出的大片土地也变成了高标准农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粮食安全都有了保障。

  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是确保黄河安澜,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惠民工程、民生工程。据曲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赵茜介绍,为了让黄河滩区变成群众安居乐业、发展致富的幸福滩区,尚阳社区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助力德宁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发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从黄河滩区一同搬迁到安置区的企业,为周边地区的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央广网记者 张羲轮 摄)

  赵茜提到的德宁制衣有限公司是一家从黄河滩区搬迁过来的企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该公司在尚阳社区建起了一个标准化厂房,企业员工也从刚搬来时的50多个发展到现在的近150个,产值从近1000万元到发展到现在的2000万余元。“企业搬迁过来后,新增了四条智能生产线,来增加群众的生产效益。以前一个组能生产1000件,现在能生产1500件。”该公司负责人耿广毅说。

  从斑驳的老院到崭新的楼房、从追求温饱果腹到提升生活质量、从收入来源单一到收入来源多元化……搬离黄河滩区后,尚阳社区居民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黄河岸边的祥符,传承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见证了花生产业的蓬勃发展,再到现如今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后的安居乐业,这里的故事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宫歆慧

  策划:陶玉德

  统筹:胡苗苗 彭华

  编审:李红笛 丁安

  记者:彭华 张羲轮 郝振青(实习生)夏莎 张丽娜

  鸣谢:开封市祥符区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何清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