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河南省政协委员李庚香:全力打造四大全球著名文化IP

发稿时间:2024-01-31 20:55:00 来源: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游客夜游龙门石窟(资料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黄亚芳

  坐拥丰厚文旅资源家底的河南,如何打好文旅融合“组合拳”?怎样持续打造常态化“破圈”?

  1月29日,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专访了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深度分析文化河南频频“出圈”背后的河南文旅发展态势,解读中原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何以赋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文旅“出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撑

  顶端新闻:近年来,依托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河南频频“出圈”。您认为传统文化的创意表达对河南文旅发展有何助力?

  李庚香:河南文旅的“破圈出彩”与“创意”“创新”是分不开的。从考古盲盒到“唐宫夜宴”,从龙门石窟到洛阳汉服,包括最近的洛阳“金甲武士”到高铁站“接驾”,河南文旅“出圈”的背后,都有传统文化的支撑。可以说,传统文化资源是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对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与创新表达是河南文旅“破圈”的关键和秘诀。具体来说,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创新表达方式,让文旅“活”了起来。比如,通过“虚实相生”技术再现龙门石窟的全景,借助超清投影还原应天门建设场景,通过3D裸眼技术领略开封“城摞城”奇观,等等。

  赋予时代内涵,让文旅“潮”了起来。比如,以日历、U盘、手机壳等呈现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厚重的中华文化“潮”起来。这也更容易唤醒年青一代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让他们通过文化旅游、文化产品触摸历史、感知文化。

  提升旅游体验,让文旅“火”了起来。传统文化的创意转化与创新表达,契合了年轻人追求时尚、新潮、个性化的兴趣需求,满足了他们更注重融合文化、艺术、娱乐、科技等多种元素的旅游方式,吸引着他们“特种兵式旅游”。同时,Z世代年轻人乐于并善于分享传播,有效带动了旅游景点的“火爆出圈”。

  “处处是文旅”的大消费场景成为新的增长点

  顶端新闻:您认为河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目前呈现怎样的特点?

  李庚香:现在,人们已不再把游览名山大川作为出游的唯一目的。对异地文化的体验,对人间烟火的感受,对民族风情的向往,都成为人们外出游玩的追求。透过河南博物院、洛阳博物馆等热门景点的“一票难求”,我们可看到游客对深度文化体验的迫切需求。少林寺、龙门石窟、清明上河园、殷墟等,正以独特的历史文化印记吸引着各地游客,郑州、洛阳、开封、安阳也是因为自身的历史深度和文化丰富性,成为旅游市场的“热点”。

  坚持创意驱动、科技赋能,让设计、艺术充分融入文旅发展链条,发展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式体验,是河南文旅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前,文旅产业正在进行发展升级和消费模式转变,呈现出“旅游场景化”“旅游生活化”等新趋势。“美食游”“音乐游”“CityWalk”等不断涌现。这些新文旅消费场景将文化、娱乐和旅游在不同场景中进行深度融合,打破传统文旅边界,实现“处处是文旅”的大消费场景,为人们带来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成为文旅市场新的增长点。

  将创意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顶端新闻:河南是文化大省,您认为现阶段,要如何结合中原历史文化资源特色,进一步深入落实文旅文创融合战略?

  李庚香:中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要发挥我省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加强对中原文化的挖掘阐释、保护利用传承,积极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文旅文创融合新范式。

  系统研究梳理河南历史文脉,提炼文化元素价值,描绘河南文化图谱。大力实施中华文明探源、考古中国、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等重大工程,加强对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研究阐释宣传。

  讲好上古炎黄、春秋战国、东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民族大融合和中华姓氏根亲故事,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讲好农耕、丝绸、青铜、汉字、诗词、二十四节气等文化符号故事,彰显历史同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

  树立世界眼光、全球视野,充分利用河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河南文化从中原、中国走向世界。要将创意作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贯穿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以创意生成内容,营造创意要素全面集聚、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一流生态。

  大力推动“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打造文化超级IP。聚焦老家河南、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全力打造四大全球著名文化IP,做好国际化阐释和表达。

  依托古城、古镇等文化遗存,伏牛山、太行山、大别山等自然景观,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民族精神,中国节日、中原美食、中原手作等生活方式,提升河南文化的国内外标识度。

责任编辑:何清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