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雄安筑梦人丨“千里眼”+“智慧脑”助力城市管理提“智”增效

发稿时间:2024-11-29 16:32:00 来源:河青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开栏语】雄安新区设立七年来,伴随着一座新城拔地而起,一批批有志青年怀揣梦想,踏上这片热土。他们虽来自各行各业,从事着不一样的工作,却都不约而同选择扎根雄安、建设雄安,用坚守、用汗水、用智慧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也在这里镌刻下青春最美的模样。

  即日起,河北青年报(河青新闻网)推出“雄安筑梦人”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近扎根雄安的年轻人,听一听他们与雄安的动人故事。

  马永君通过“视频一张网”平台实时巡查路况。

  【人物名片】

  马永君

  男,1986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部部长。

  2019年入职中国雄安集团,曾获2021年冀青之星、2022年河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等荣誉。

  今年38岁的马永君,博士毕业后入职中国雄安集团,先后负责道路管廊的工程建设及运营管理工作。

  6年间,他充分发扬“基础铁军”向下扎根的作风,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先后荣获河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发展先进个人等荣誉,用实际行动筑牢了雄安新区的城市运行“生命线”,践行了和“未来之城”一起“拔节生长”的初衷与诺言。

  【逐梦】

  将工位搬到工地,每天徒步巡查20多公里

  2019年,马永君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毕业后,毅然放弃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个单位发出的邀请,满怀亲手建设“未来之城”的赤诚,一头扎进了雄安“基础铁军”建设一线。

  “作为一名工程师,我觉得待在一座已经建好的城市,远没有亲手去建设一座城市带来的骄傲和成就感。更何况这里是我的家乡,回雄安也是在圆一个自己的‘梦’”。

  2019年,容东片区作为雄安新区首批开发建设的集中安置区拉开建设序幕。14.8公里综合管廊、83.9公里市政道路、3.9公里隧道的“任务清单”摆到了马永君桌面上。

  面对项目密度高、交叉干扰多、协调难度大等难题,马永君“将工位搬到工地上”,每天徒步巡查20多公里,奔忙于各个项目现场,足迹踏遍了容东12.7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脑海里清晰印刻着容东每一条道路和管廊的规划、设计、施工细节。

  “不仅要干成事,还要锦上添花”。马永君组织参建单位审图纸、查现场、细调研,让项目出形象、出亮点。他负责的项目先后获得了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省部级工法等科研成果60余项。他也被参建单位亲切地称为“工地博士”。

  2021年,容东安置房迎来交付关键期,一线督导600多个日夜的马永君,看到片区从荒草杂芜到楼宇林立的变化时,内心感慨万千。“两年的坚守换来容东片区首批居民顺利回迁,是对我工作最好的褒奖。”马永君自豪地说。

  马永君在工作中。

  【创新】

  改进管廊防水,守护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2022年担任基础建设公司工程管理部长后,秉持公司“干成事才是硬道理”的理念,把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建设管理做好,他开始带领团队不断强化进度计划管理,突出项目管控力度,啃下了多块“硬骨头”。

  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雄安新区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当地的排水系统、应急能力经受了一次深刻检验。

  为了应对瞬时降雨量大的问题,马永君动脑筋想办法,创新在管廊风井上增设防雨天窗,平时开启保障管廊通风,下雨关闭防止雨水倒灌,建立了“上防雨、下排水、外防渗”三位一体防排结合体系,实现了管廊不进水。

  摆脱传统的人工应急方式,实现道路管廊地上地下一体化应急调度体系,是那段时间压在马永君和团队心头的大事。“我们依托道路管廊智慧运维平台,将容西监控中心打造成为公司运营防汛、除雪的指挥调度中心,利用专用无线对讲设备,结合道路管廊的视频全域覆盖,运维人员实现了‘两个10分钟’应急响应,10分钟内到达道路管廊任意指定区域,10分钟完成应急准备工作。”

  这两年新区的防汛、除雪工作,中国雄安集团基础建设公司利用视频进行实时观测、利用远程调度指挥,牢牢守护住了城市运行的“生命线”。

  【攻坚】

  为道路管廊装上了“千里眼”“智慧脑”

  到新区工作6年来,马永君的工作重心也跟随新区的建设步伐不断调整。当前他聚焦公司“新型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服务商”身份定位,全力推进道路管廊高水平管理,让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

  “昝岗片区,马上利用视频对人行道进行细致巡查”“容东片区,目前雨势较大,是否出现积水报警信息”,道路管廊运维人员的对讲机里面时不时传来这样的声音。这日常运维工作中最普通的一幕,却是马永君带领团队用一趟趟深入一线寻找最优解决方案、一次次推倒重来的实验换来的。他们也最终攻克了巨量运维工作和人工巡检效率低、多系统数据不兼容等诸多难题。

  “在一次道路巡查中,我看到路上的摄像头,突然灵光一现,这些摄像头不就是我们一个个道路'巡查员'吗?说干就干,我们立即组织团队着手将道路管廊全部视频与新区‘视频一张网’联动,并统一植入积水检测等智能算法,为道路管廊装上了‘千里眼’和‘智慧脑’”。

  两年多来,马永君与“基础铁军”团队克服重重难题,搭建起了道路管廊智慧运维平台,借助“人防、物防、技防”,打造视频全覆盖、物联全感知、远程全调度的智慧应用场景,实现了道路管廊一体化智慧管理体系,做到了运营工作可感知、可预判、可处置。

  马永君(中)与同事讨论施工方案。

  【成长】

  “未来之城”的万家灯火是“无声荣誉”

  工作中事无巨细、不厌其烦是记者采访中的另一深刻感受。

  为了精准掌控每根灯杆的状态,马永君带领团队将每一根灯杆的控制器汇聚至道路智慧运维平台,运维人员可精准掌控每根灯杆的开关灯时间和亮度;带领团队对管廊井盖开启方式进行系统性研究,在管廊逃生口统一采用智能液压电子井盖,在管廊检修井井盖内安装监控报警装置,当井盖开启超过30°时远程报警等。

  “信息化不是墨守成规,是不断地迭代升级。”两年间马永君带领运营团队与多家高校、科研企业对接,积极探索出一套更加高效、智能、安全的运维场景。

  今年是马永君在雄安工作的第六个年头,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段管廊都记录了他提前谋划、统筹部署的辛勤身影,见证了他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感和坚决做好运维工作的责任感。

  “说不辛苦是假的,但看着这干净的路面和温暖的万家灯火,感觉一切付出都值得。这份‘无声的荣誉’,是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基础铁军’集体的嘉奖。这份荣誉也将激励我和我的团队不断前行、勇攀高峰,为书写‘未来之城’新时代诗篇贡献‘基础’力量和‘基础’智慧。”

  文/河青新闻网讯记者王明空

  摄/河青新闻网实习记者吕承林 通讯员孔维瀚

责任编辑:姜文山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