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头雁引领不断突破 让梦想在太行山上扎根 卢彦鸽用甲壳素把太行婆枣变成“科技金果”

发稿时间:2025-04-30 15:17:00 来源: 石家庄新闻网

  他从小在太行山区长大,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2012年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扎根农业一线,专注于甲壳素红枣的培育与研发;他用数年光阴见证“土特产”的科技逆袭,将“红枣经济学”写入山野;他巧用甲壳素“魔法”,将红枣化作“科技金果”,铺就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他就是刚刚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行唐县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卢彦鸽。

  农民这个职业最适合自己

  2012年大学毕业后,卢彦鸽毅然放弃当时就业前景看好的资源勘查工作,加入行唐县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放着“正式的工作”不干,却跑到农村“种大枣”,卢彦鸽的选择让很多人都不理解。

  “我是石家庄平山县人,是个实打实的农民后代,所以自小就对农业有自己的深刻理解。经过深思熟虑后,我觉得从长远来看,农民这个职业更适合自己。”卢彦鸽说。

  “我们这儿的红枣品种叫婆枣,是一个比较古老的红枣品种,目前存活最老的一棵婆枣树,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了。”卢彦鸽告诉记者,太行婆枣主要分布在河北太行山中段的行唐、阜平、曲阳、唐县等地,这些地区的浅山丘陵地带是太行婆枣的集中产区,所出产的太行婆枣中硒、铁、钙、钠等矿物质成分非常丰富。

  刚来到合作社不久,卢彦鸽便赶上了外出考察学习的好机会。在河南某枣业有限公司,他一下子打开了思路:要想做好红枣“土特产”文章,必须摒弃传统靠天收的老路子,在提升大枣品质的同时,还得琢磨深加工,让大枣“卖出新思路”。

  卢彦鸽说,当时,国内大部分红枣企业都是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加工——人工挑选、人工清洗、烤房烘干,既费时又费力,红枣分级混乱。为了红枣加工业的长远发展,卢彦鸽马上购置了一套国内颇为先进的集清洗、杀菌、烘干为一体的生产线。

  “尤其是烘干环节,我们采用了单层隧道式微波干燥机,具有热力和生物效应,能在较低温度下杀菌、防霉、干燥,最大限度保存红枣的活性、香味及营养成分。”卢彦鸽介绍说。

  除了更新设备外,卢彦鸽意识到,一切还需要回到“根本”——让更多的农户把太行婆枣种得更甜。因此,卢彦鸽所在的行唐县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有了一个种出好枣的独门绝技——甲壳素有机肥。

  “甲壳素的化学名称叫几丁质,靠着在海洋动物贝壳、螃蟹壳中提取出的甲壳素粉,加工制成甲壳素有机肥,来替代化肥和农药。这是我们合作社的一个专利配方,是2004年开始研发,2006年投入市场的。”卢彦鸽说,枣树长在山坡上,用甲壳素有机肥后,枣树能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这是一种生态有机的种植模式。凡是用过的枣农都说效果特别好,合作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因为在枣树生长管理过程中施用甲壳素有机固体肥和液体肥,能够使枣树树叶变大、变绿,增强光合作用,枣子枣味纯正、略带酸口、糖分和维生素C含量高,枣子的营养也更均衡,所以,不断培育、研发、优化与推广甲壳素红枣,成了卢彦鸽最重视的事情。

  利用互联网让婆枣被更多人熟知

  从2012年到2025年,13年的时间里,在卢彦鸽的带领下,行唐县几丁质红枣专业合作社发展了社员100多户。

  卢彦鸽心里明白,要想在枣产品上获得更多附加值,就必须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实现产品提档升级。在行唐甲壳素红枣、焦枣茶、枣夹核桃等产品的基础上,他先后开发出嘎嘣脆枣圈、枣核心意礼盒、枣核芝恋等系列产品。2024年,他又从河北农业大学请来了专家,帮忙研发“枣粉”等加工产品。就连做工艺品剩下的枣木边角料,他也用来变废为宝,正在试验搞枣木香菇的特色种植。

  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直播等新媒介的兴起,卢彦鸽也抓住了机会,利用这些新媒介,创新“互联网+”,先后入驻学习强国、淘宝、京东、扶贫832、工行、建行、农行、邮政、中国电信、抖音等平台,开辟“太行婆枣”“太行头雁”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电商、网购销售渠道,将“互联网+红枣”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每年平均邮寄快递10万件,同时带动了电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红枣加工车间、快递打包车间先后安置周边村庄留守妇女累计30余人;与快递企业合作,从快递收寄揽收、运输、派送全程服务,解决部分“快递小哥”就业;快递运输所用纸箱、胶带等辅材,就近采购,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此外,2022年,卢彦鸽还主持编定了覆盖红枣种植、生产、经营全产业链的《标准控制体系和质量管理手册》,创新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做到了“五个统一”:统一提供生产资料、统一提供生产技术、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品牌销售。合作社认真筛选出优质枣园和枣农开展合作,指导大家进行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生产。

  “通过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帮助家乡的枣农把红枣产业做大做强。”在卢彦鸽的带领下,合作社把枣农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农民的热情。

  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卢彦鸽特别注重学习。先后参加了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领头雁工作坊”、四川蒙顶山学院“合作社理事长专题培训”等学习能力提升项目,并成功考取了河北农业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就是“太行山婆枣产业振兴模式的研究”。同时,作为高级农艺师,卢彦鸽先后到河北农业大学等院校为师生进行宣讲,也接待了来自山西、甘肃等地的“头雁”培育、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为其分享产业发展及创业故事,累计超10000人次。

  带领团队探索更多精彩可能

  如今,36岁的卢彦鸽已成为了高级农艺师、农村实用人才。他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了“互联网+红枣”模式,与河北农业大学开展了“行唐甲壳素红枣深加工技术及营养成分分析”的课题攻关,充分挖掘产品的优势和特色,培育绿色优质红枣。

  作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卢彦鸽不仅主动学习科学技术,还积极发挥科技宣传员角色,义务培训枣农,带领合作社成员共同致富。同时,他积极创建“创新驿站”引进青年人才,以科技力量赋能产业发展。

  卢彦鸽用科技和创新,带动了一方水土的繁荣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在红枣产业里深耕。”卢彦鸽联合了4家红枣合作社成立行唐县婆枣产业协会,计划建设以“太行婆枣”为主题的文化展厅,专门从事太行婆枣学术研讨、品牌打造、太行婆枣农耕文化挖掘,推进婆枣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在卢彦鸽看来,婆枣大多是初加工产品,用太行农耕文化赋予婆枣历史文化价值,有助于提高其附加值。

  13年来,卢彦鸽聚焦行唐红枣特色产业,创建科普示范基地和创新驿站5000亩;承担科研项目,依靠专利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研发新产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带动100多农户;开展多场新型农民、农业院校师生宣讲等。“我将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在广袤的天地里探索更多的精彩可能,让梦想在太行山上扎根。”如今已成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卢彦鸽坚定地说。(记者 赵晓华 崔虹)

责任编辑:张亦弛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