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创新活力奔涌
发稿时间:2025-09-02 10:21:00 来源: 廊坊新闻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载体赋能、惠企助企上做文章,闯出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新路径,创新活力奔涌。
当科技遇见产业创新实现双向奔赴,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在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廊坊基地,工程师李承斌正和团队成员一起,就气象推演平台中气象数据整合与场景驱动机制进行研讨。今年,他们与市气象局联合启动这一平台的开发,目前已实现测试区域内降雨、高温等气象情景推演。
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廊坊基地工程师李承斌:气象(数据驱动)大模型主要是融入了一些高精度的城市建模,加上一些气象实时数据,以一些智能的仿真技术,可以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可视化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可以推演一些应对于未来极端天气的城市风险预测,做一些区域内的预警,通过这些功能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应急管理,还有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领域。
在加快构建气象数据驱动模型的同时,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廊坊基地也在与国内多家肿瘤重点专科医院合作,推动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应用。2024年成立以来,他们以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依托单位,联合天河计算公司、河北工业大学等11家单位共建,采用“总部+基地+节点”运行模式,面向全省重点产业,开展算力基础设施、算力生态、行业应用科技研发,全力推动算力数据、算法协同应用。
河北省算力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付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算力基础设施这样一个关键的支撑作用,另外我们合作伙伴的科技研发的力量,以及我们产业端的算力应用场景这样一些关键支撑,来完成算力、算法、数据以及场景4大关键部分整合,推进我们在多个创新应用发展方向上面的研发和落地,支撑我们整个省内包括国内重点产业基于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发展。
近年来,我市聚焦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发展,加速创新要素汇聚。燕郊高新区“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固安“新型显示特色产业基地”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目前已聚集科技企业200余家,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建设现代商贸物流领域研发平台37家,在无人配送、数字物流、仓储服务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知识产权592项;开展“院士专家廊坊行”现代商贸物流专场等活动,采取专家授课、项目路演、入企指导等方式,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成功推荐3项商贸物流领域“算力+”创新应用场景列入省2024年第一批创新应用场景清单。
在凯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正在对一款无人驾驶接驳车进行功能测试。这是企业非公共交通区域低速无人驾驶AI系统应用场景项目中的一款产品,车身共有五个激光雷达和八个摄像头,可以360度融合感知周围环境,更好避开障碍物。而滑板底盘的配置,则让它更适合在公园、园区等多个场景中应用。
凯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园区项目经理王鹏:滑板底盘的概念是什么?就是通过我们后面的需求,可以灵活改变它的尺寸,来适应我们不同的需求,来(做到)我们丰富场景的实现。
项目搭建了一个面向区域低速AI设备的技术服务平台,提供统一接口、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同时结合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线控底盘、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让无人驾驶技术在城市非公共交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凯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园区项目运营负责人辛硕:未来一个就是在智慧物流区域,我们通过物流平板车,来对园区的货物运输进行智慧化升级。再就是通过我们整体的软硬件开发平台,建立统一的线控标准、底盘标准,包括无人驾驶的标准,来支持第三方加入我们开发平台,进行第三方的拓展。
在推动创新要素加速汇聚的同时,我市还聚焦企业主体育强,推动创新动能加速释放。走进瑞立美联制动技术(廊坊)有限公司的产品设计部,省科技特派团团长蔡毅正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就新研发的空压机产品的结构设计进行优化改进。2021年,在省、市科技部门的牵线下,蔡毅带领团队入驻企业,为他们提供产品优化方案、试验测试过程跟踪等服务,有效为企业节省了成本,加速产品研发步伐。
瑞立美联制动技术(廊坊)有限公司产品设计部部长张晓芳:我们在产品前期设计的时候,有一些产品我们就需要蔡老师团队给我们进行CAE分析,主要就是一些仿真分析,我们避免了一些前期没有发现的问题,最大地节省了我们的开发周期,包括我们很多费用的节省。
让科技特派团成为企业创新路上的最强外援,我市积极组建33个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科技特派团、44个市级企业科技特派团,助力企业改进工艺、提升技术和开发新品。仅今年,就已经开展对接活动和入企服务180余次,转化科技成果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71项。
省科技特派团团长、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蔡毅:给企业的帮助可能不再局限于我们纯粹的做(CAE)计算,也会参与到他们的设计,因为我们学校也有一个政策,鼓励产业融合,我们可能会把我们的老师比如说半年时间直接就派到企业里,这样就说让老师沉到企业里边。
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的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市以中轻特种纤维材料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10家市级中试熟化基地,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目前,已有20余项高水平京津科技成果在我市“首发首试”,其中,“超薄型超级电容器隔膜”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需求,吸引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京津高水平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截至2024年底,已就地转化科技成果24项。
厚植创新土壤,我市持续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创新技术不断涌现、创新项目接续落地,科技和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强、后劲更足。县域创新能力已连续6年居全省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