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河之名,赴安澜之约!“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郑州启动
发稿时间:2025-09-19 11:34:00 来源: 大河网
大河网讯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穿昆仑、越吕梁、切峡谷、贯中原,以“几”字蜿蜒的磅礴身姿,载着泥沙与文脉,如华夏血脉般奔涌不息。每一朵浪花都藏着文明密码,每一声涛鸣都回应着“盼安澜”的千年心声。
启动仪式现场
9月18日晚,“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委网信办、河南日报社、中共郑州市委、郑州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主办,郑州市委宣传部、郑州市委网信办、河南国际传播中心、大河网承办。
活动以大河之名立序,凭“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三个篇章为引,带观众共同探寻黄河的中华根脉、治河春秋、时代画卷,回答“何以中国”的深沉之问。
中华源孕育文明滥觞
水脉连着文脉,黄河是一条文化河。
节目《大河之子》。
节目《三足问鼎》。
铿锵鼓点敲击出黄河奔腾,轩昂身姿彰显大河风骨,当开场表演《大河之子》定格,当舞蹈《三足问鼎》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凝视,现场仿佛能听见、看见河水裹挟着磅礴气势的深沉力量:她像一位母亲,以滚滚泥沙哺育沃野,更以蜿蜒河道勾勒文明。
何以临黄河而知中国?
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灿烂文化,产生了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
又何以临河洛而知华夏?
八千年前,“早期中国文化圈”在贾湖;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点燃的中华文明第一缕曙光在三门峡;四千年前,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在洛阳,是中华文明向心力和凝聚力的起点。
黄河玉门号子表演,河洛澄泥砚第六代传承人游晓晓与郑州西亚斯学院留学生丽欧娜(SINGH INDERJYOTI)分享黄河非遗故事。
文明的脉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节目《黄河非遗传承人》通过黄河玉门号子与河洛澄泥砚各具古今、中外的传承故事,以一动一静、一声一形诠释着,璀璨的非遗用“活”起来成为最好的黄河IP。
民族魂挺直精神脊梁
水运连着国运,黄河是一条安澜河。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段黄河大部分处于“豆腐腰”,具有不同于其他江河及黄河其他河段的突出特点。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溢1500多次,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
作为千年治黄的主战场,河南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大河之治,让中原大地铸就出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不朽丰碑。
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致敬焦裕禄精神。
闫春光讲述。
听着焦裕禄治沙故事长大的开封市兰考县东坝头镇张庄村村民闫春光,讲述了自己如何把焦裕禄精神转化为动力,建起全村首个自动化养鸡场后,带更多人走上通往美好生活的“春光大道”。
李蕾讲述。
林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蕾的母亲是红旗渠精神第一代宣讲员,如今她接过了母亲的“话筒”。她说:“渠水早就‘流淌’进我的生命,现在虽已不需要再凿山引水,但‘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劲头不能丢,‘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的信念永远不能忘!”
节目《如许》致敬红旗渠精神。
黄河九曲十八弯,每道弯都见证着奋斗的魄力,每个黄河儿女流淌的血液就如同黄河的“支流”,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炎黄子孙前行的脚步。
万象新启程幸福生活
民生连着初心,黄河是一条幸福河。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大河新篇自此刻提笔描绘。
讲述《我家门前幸福河》。
活动特别邀请沿黄九省(区)代表来到现场,共同倾情讲述《我家门前幸福河》,从三江源到入海口,“守着河,就是守着家”的协同保护理念已成共识——
青海,“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四川,在筑牢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
甘肃,水源涵养功能稳步增强;
宁夏,得灌溉之利,贺兰山下果园飘香;
内蒙古,始终把防沙治沙放在重要位置;
山西,汾河治理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
陕西,黄土高原主色调被绿色点染;
河南,中原安澜,幸福流长;
山东,成了万千生灵的理想家园。
上游保护,中游治理,下游修复,万里黄河正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多彩新画卷。
现场,大河安澜佑中原、“三千里长堤 五千年华夏”黄河水文化品牌两个项目进行了发布。
亘古奔涌、万里归流,当“几”字形黄河幻化为“何以中国·黄河安澜”八个大字,采风活动正式启动。
塑造古老文明、淬炼民族精神、哺育炎黄儿女,人与河,在悠悠岁月中共生共长。黄河这条母亲河,滋养着古老文明的孕育生长,染就了中华民族的炎黄底色。
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首倡地,河南聚焦“两高四着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记者 张磊 董蕾/文 范昭 杨鑫阳/图 马绍坤/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