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萍乡红鲫”跃上百姓餐桌

发稿时间:2019-01-09 09:08:00 来源:江西日报 中国青年网

  从培育基地现场捕捞上岸的“萍乡红鲫”。

  一种畅游在萍乡山沟河渠的红色鲫鱼,20多年前还因个小、难养被当地老百姓当作野生杂鱼,20多年后因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欢迎。

  1月6日,记者从江西省水产学会等有关部门获悉,这一命名为“萍乡红鲫”的水产品种,随着在萍乡及其周边地区和湖南、福建、广东、湖北等地推广养殖,身价不低,每500克达到10元至20元,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一道美食。

  这背后,有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的贡献,他们对“萍乡红鲫”这一品种20年如一日的培育,才有今天人们餐桌上“萍乡红鲫”这道鲜美的水产品。

  这种鲫鱼为什么叫“萍乡红鲫”?

  1月3日,记者采访了“萍乡红鲫之父”洪一江。

  “这种鲫鱼,我们一开始叫‘肉红鲫’,也叫过‘萍乡肉红鲫’,最终科技成果认定时,定了‘萍乡红鲫’这个名字。”洪一江告诉记者,这个名字的背后缘于一个约定。

  1997年,洪一江与同事在萍乡开展水产调研。当时陪同调研的萍乡市农业局负责人跟他提到,萍乡有一种遍体红色的鲫鱼,当地人称为“肉红鲫”。由于这种鱼个体小,最大的不超过20克,怎么养也养不大,被当地人认为没有经济价值,希望洪一江团队能把这种红色的鲫鱼“养大”,变得有经济价值。

  “当时我并不清楚这种鲫鱼的具体情况,包括基本生物学特征、遗传背景、种质资源等。萍乡市养殖户和水产技术人员都说这鱼肯定长不大,因为大家都知道,鱼类育种一般需要六代才能获得较为稳定的遗传特性,按照两年一代的周期,至少需要12年。”洪一江告诉记者。但他第一次见到“肉红鲫”时,还是为之一振。“这种通体半透明、内脏隐约可见、鳃盖骨透明的红色小鲫鱼,立即激发了我的好奇和兴趣,想试着通过人工选育、繁殖,培育出一个水产新品种。”

  “当时萍乡市农业局负责人对我说,如果培育成功,希望在命名时保留‘萍乡’二字,我答应了他的要求。”洪一江告诉记者,这就是“萍乡红鲫”的由来,现在与婺源荷包红鲤、兴国红鲤、万安玻璃红鲤一起,被称为江西“四红”。

  花了多少年将这条鲫鱼“养大”?

  “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我一头扎了进去,一干就是20多年。”洪一江告诉记者,“在繁殖方面,我们碰到的第一个困难是,原始群体中雄性个体特别少,能用于繁殖的成熟个体更少。由于不断捕捞,该鱼的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已经很难从河道和池塘获得。”鉴于这种现状,他给萍乡水科所提出了一个要求,到萍乡各地收集该鱼,用于研究和选育,且“准进不准出”。

  “到2005年,我们终于获得了此鱼遗传性状稳定的第六代,生长速度较原始群体提高了230%,抽验到的最大个体达到500克。”洪一江向记者描述这种鱼培育至第六代的特点:幼鱼通体透明,成体半透明,可见鳃丝,大部分个体可达150克至500克。

  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萍乡红鲫”吗?

  “解决了‘养大’难题,才有了现在‘萍乡红鲫’走出深闺为人识的状况。” 洪一江告诉记者,此后,团队着力突破“萍乡红鲫”大规模养殖问题。2007年,该鱼通过了国家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新品种审定,获得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正式定名为“萍乡红鲫”。2009年,“萍乡红鲫”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种,跻身100个推荐养殖品种之一,为该品种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如今,萍乡及其周边地区,湖南、福建、广东、湖北等地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养殖。

  洪一江对记者说,对于老百姓而言,“萍乡红鲫”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观赏,此鱼很美观,而且在冬季有的鱼身上会长出黑点斑纹,煞是好看;第二个用途就是食用,因为该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用它来做汤,味道非常鲜美,而且普通百姓可以消费得起,萍乡价格大概是每500克18元至20元。

  洪一江告诉记者,“萍乡红鲫”易养殖,极具推广价值,他们计划今年起在我省稻渔工程中推广养殖,相信一定会有好“钱景”。(记者 洪怀峰文/图)

责任编辑:zyy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