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南昌新建区:锻造脱贫致富“金扁担”

发稿时间:2020-08-19 16:18:00 来源: 江西日报

  继5月圣女果大丰收后,6月扶贫产业园又迎来了西瓜大丰收,这里的西瓜以每天4万公斤的速度销往全国各地。除此之外,还有280亩河蟹养殖基地、300亩稻鸭共生原生态水稻基地、千亩蔬菜基地……南昌市新建区象山镇河林村通过不断加快农业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让传统产业焕发蓬勃生机。

  日前,记者来到河林村,探寻这个曾经基础设施薄弱、水患不断的贫困村,是如何锻造脱贫致富“金扁担”的。

  抓党建强班子,培育基层人才

  锻造一条“金扁担”,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关键。

  2019年10月,南昌市政府办公厅派驻河林村第一书记曹龙友,从直播、抖音带货入手,解放思想、创新形式开展脱贫攻坚。过去的河林村,是软弱涣散村。他首先谋划的是强化村“两委”班子,增强村集体凝聚力。

  坚持党建促脱贫。曹龙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打造基层坚强堡垒,在全市贫困村率先实现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实行村干部常态化轮流值班制。

  前往南昌市政公用生态农业公司学习农产品如何产业化规模化,到南昌县武阳镇朱坊村参观学习如何开展基层党建,到安义县石鼻镇罗田村学习如何打造乡村旅游……一套“组合拳”下来,村“两委”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络了,一批党员带头示范户、创业致富带头人涌现,不仅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动能,还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熊金兵说:“曹书记定期开展学习活动,让我受益很多,知道怎样去做,怎样做得更好。”

  完善基础设施,助力脱贫攻坚

  上世纪80年代,位于赣江西畔的河林村因地势低洼,常遭受水患,庄稼地往往是“三年两不收”;全村田少人多,村民仅依靠一条3.5米宽的沙口河河堤出行,农产品难出村,生产生活物资难进村,全村358户128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11户28人。

  2015年8月,南昌市政府办公厅派驻第一批小分队以来,驻村工作队从农村基础设施入手,从象山至河林四级公路的改建项目到危旧房改造,从百亩特种水产养殖扶贫产业示范基地到千亩蔬菜基地……河林村逐渐走出贫困,2017年整村脱贫,2018年贫困户全部脱贫。

  人到半山路更陡。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洪灾让脱贫攻坚难度增大。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上网课受影响,曹龙友协调优化村里网络信号,让孩子在家也能上网课;由于多个产业基地同时发展,用电超负荷,他主动协调以网格状排列分布方法推进产业基地电网升级改造。如今,连接果蔬、河蟹、荷花基地的机耕道已修通,农民骑电动车或驾驶农机可自由穿行,亦可驾驶小型卡车通行。

  “现在路好了,不仅方便发展农业,还吸引了不少南昌市民来此游玩。”村民熊福生敏锐发现商机,准备在村里办农家乐。

  对接平台,扶贫农产品不愁销

  当车辆行驶在宽阔的机耕道上,道路两旁100多个日光温室大棚格外引人注目。

  刚到任河林村,扶贫产业基地负责人管大勇就向曹龙友提出农产品存在销售难题。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红辣椒遭遇销售困境,让曹龙友意识到,必须给扶贫农产品找到可持续的平台,打造农超直销基地。

  今年5月,曹龙友先后找到南昌市政公用生态农业公司、江西兵哥送菜实业公司,与他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洪城田园配送平台、江西步步高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平台销售西瓜、圣女果等农产品。同时,积极对接会展部门,推动河林生态农产品参加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向网友推介河林村优质农产品。

  有了大平台的保障,河林村农产品品牌越来越响亮,产业种植户越来越有信心。早在今年1月,河林村召开村民大会,大家一致同意将扶贫产业果蔬基地继续扩大种植面积140亩。村民们心里明白,这些大棚将为村集体每年增收近12万元,可实现务工收入约32万元。

  6月29日,河林村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村里11户贫困户认领扶贫产业园果蔬基地种植大棚,公司为贫困户提供技术、种苗和销售平台,此举极大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

  正如河林村党支部书记熊运胜说:“跟着曹书记一起挑起村里的‘金扁担’,村民们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本报记者 陈化先 曹小武)

责任编辑:DW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