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民生热点 >> 正文

深耕“责任田” 上好思政课——记黎川一中教师潘红刚

发稿时间:2025-09-16 19:31:00 来源: 抚州日报

  他深耕教坛二十七载,从班主任到教导主任,岗位在变,教书育人的热忱与初心始终未改;他扎根思政课堂,以创新破解教学难题,用知识点亮学生心灵;他牵头搭建育人平台,甘当青年教师成长的“引路人”,用行动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他就是黎川一中的全省模范教师潘红刚。

  “以前总觉得思政课满是理论,听不进去,直到上了潘老师的课,才发现思政课原来这么有意思。”近日,该校高二学生邱芷妍对记者说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学生的共同心声。面对部分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不高、觉得理论抽象难懂等问题,潘红刚没有止步于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反复琢磨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推出“时政情境教学法”。

  课堂上,潘红刚将“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动态等时政热点融入教学,通过播放短视频、新闻片段,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生动;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差异设计分层作业: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布置知识点默写任务,夯实基础;让中等生尝试分析时政案例,提升运用能力;引导优等生撰写小论文,培养深度思考习惯。此外,他还牵头开展“红色文化调研”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实地探访中理解知识背后的意义与价值。

  在潘红刚的教育理念里,“教书”与“育人”同等重要,每个学生都是亟待呵护与引导的幼苗,他尤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余同学曾因学业压力逐渐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不愿踏入校园。潘红刚得知情况后,课后常陪她散步谈心,帮其拆解学习目标并鼓励道:“不用急着追赶别人,今天掌握一个知识点,明天弄懂一道题,慢慢来,你一定能跟上。”同时,他还多次家访指导余同学家长调整教育方式:“不要只盯着成绩看,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她多一点理解和鼓励。”经过两个月的疏导,余同学重新回到课堂,并被华南理工大学录取。据统计,这些年来,潘红刚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累计为20余名学生疏导心理困惑,帮助5名家庭困难学生申请助学金,使50余名厌学少年重拾学习动力。

  “一个人优秀不算真正的优秀,能带动一群人共同成长,才是教育工作者应有的担当。”作为抚州市名师工作室、江西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主持人,潘红刚始终牢记这份责任,全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近几年来,他承担3次市级公开课、1场省级培训、2场市级培训,指导帮助20多名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他还带领百余位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多名教师成长为思政课教学骨干。面对荣誉,他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一名教师该做的事,只要学生还需要,我会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

  本报记者 饶思瑶

责任编辑: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