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教学
理论课堂
培训班学员合影
全媒体记者 任乾良 文/摄
“以前人工喷农药,一亩地要大半天时间,还总担心喷不均匀。现在学了无人机操作,半小时就能搞定,效率翻了好几倍!”9月10日,在市常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育秧基地里,学员贾志军一边操作育秧流水线,一边向记者分享培训收获。当天,2025年萍乡市杂交水稻制种技术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在这里开展实操教学,50名学员沉浸式学习杂交水稻制种全流程技术。
扎根产业需求,定制“接地气”培训方案
“萍乡正全力建设‘种业大市’,但不少农民仍依赖传统制种经验,对机械化、智能化技术掌握不足。”培训班负责人、萍乡开放大学张红燕向记者介绍,此次培训是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乡村人才振兴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由市农业农村局主办,市南繁服务中心承办,萍乡开放大学执行,旨在通过系统教学,为当地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制种人才。
为了让课程“精准对接需求”,筹备阶段,培训团队深入湘东区、莲花县等制种核心区调研,摸清产业痛点。“我们发现,农民最缺的是实操技能和政策解读,因此把实习实训课时占比提到了专业技能课的50%以上,还专门邀请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专家讲解惠农政策。”张红燕说。
从农药安全使用、制种作物施肥,到无人机喷施、育秧流水线操作,再到惠农政策与种业法规,课程覆盖杂交水稻制种全链条。“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来自闪石乡的学员彭平云说。此前从事鞋类设计开发的她,今年回到萍乡自主创业,“这次培训就像‘及时雨’,从选种到收割的专业知识,帮我打开了农业创业的新思路。”
多元师资+创新模式,让农民“学得会、用得上”
“农药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护苗,用不好会污染环境。”9月4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王美芳上的一堂农药安全课,让贾志军印象深刻。“以前凭经验用药,听完课才知道,选对药剂、控制剂量有这么多学问。”
此次培训组建了“高校专家+科研人员+企业骨干+基层农技员”的多元师资团队。省农科院研究员曹志斌带来南繁育种最新成果,长沙哲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刘利成讲解田间管理技术,还有企业基地指导人员手把手教实操。“不同背景的老师从不同角度授课,既能拓宽视野,又能解决实际问题。”贾志军说。
为兼顾理论与实践,培训采用“集中授课+基地实训+线上学习”模式。白天,学员在江西天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西吉内得实业有限公司等基地实操;晚上,通过“云上智农”App学习线上课程。“线上课能反复看,白天没吃透的知识点,晚上再琢磨琢磨就懂了。”彭平云说,班主任还会定期在群里答疑,学习效果有保障。
此外,培训班建立了班主任、考勤、满意度调查等五项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有学员反映线上平台操作不熟练,我们立刻安排专人指导;有人觉得理论课偏难,又增加实操示范频次。”张红燕介绍。
学员从“经验派”蜕变成“技术流”,信心满怀谋发展
“这次培训,让我从‘靠经验’转向‘靠科学’。”谈及收获,有着多年制种经验的贾志军打开了话匣子。出生于制种之乡湘东区排上镇的他,曾在海南、北京等地从事制种相关工作,2023年来到莲花县自主创业。“莲花县海拔适宜、昼夜温差大,是制种的好地方,但之前在机械化操作、精细化管理上还有短板。”
通过培训,贾志军系统掌握了去雄授粉技巧、无人机喷施操作,还深入了解了种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以前不知道买农机能享补贴,现在打算申请购置一台育秧机,扩大种植规模。”他计划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农户一起种,“把学到的技术教给大家,一起增收致富。”
彭平云也有了新规划。“学完育秧、病虫防控技术,打算先试种几亩,积累经验后再扩大规模。”她笑着说,通过培训不仅学会了技术,还结识了不少同行,“大家经常交流经验,以后创业路上不孤单了。”
长效跟踪+未来规划,为种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培训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们会持续跟踪服务,帮学员解决生产难题。”张红燕介绍,培训结束后,该校将组建跟踪服务团队,为学员提供至少1次上门指导、3次信息化服务,还会组织学员座谈会、专家现场指导等活动,计划明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跟踪服务。
对于萍乡种业发展和农村人才培育,张红燕还有更长远的打算:“下一步,我们会扩大培训规模,增加智慧农业、数字种业等课程,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优质资源。”她说,希望通过持续培育,让更多农民成长为高素质制种人才,为萍乡“种业大市”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