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州国际陆港,进口木材和出口家具货物集装箱吊装作业快速有序进行。 通讯员 朱海鹏摄
近日,龙南鼎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厂区,工人正在进行生产作业。通讯员 赖胜烽摄
制图:刘新权
新入规企业261家,规上企业总数达3073家,稳居全省第一;利润总额实现89.4亿元,同比增长27.4%,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完成规上企业入企诊断2456家、数字化改造1701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这一组组亮眼数据,是赣州工业经济持续提质增效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赣州坚持把工业倍增升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通过“一产一策”精准施策,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难题,全力推动7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实现营业收入2429.1亿元、增长10.1%,工业“压舱石”作用愈加显现。
01 优化布局,推动产业聚链成群
赣州印发《关于进一步明确赣州市工业主导产业布局的通知》,进一步厘清和优化县(市、区)主导产业定位。优化实施市“7510”行动计划,新增装备制造产业链,并将绿色食品与生物医药整合形成大健康产业链。同时,《赣州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意见》《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推动产业集群提质升级。目前,全市已培育形成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拥有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02 向智逐绿,加速推进转型升级
赣州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全面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出台《赣州市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双百双千”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系列政策,大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同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聚焦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实施绿色化改造。通过绿色制造工程,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截至目前,全市规上企业完成入企诊断2456家、数字化改造1701家,数量稳居全省第一,培育了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
03 科技强基,提升产业创新水平
赣州积极推动产业、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鼓励企业建设各类技术中心和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已拥有3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8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突破大型海上风电、高强超高温复合材料等关键技术;中科鸿虔开发的柴油车尾气净化新材料等院士团队成果实现产业化;青峰医药集团研发的流感特效药玛舒拉沙韦片成功上市,打破国外垄断……科技创新正成为赣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04 汇聚资源,强化要素保障能力
赣州充分发挥市重大工业项目建设要素保障专班作用,全面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通过加快规范低效用地认定标准,提高用地质量和效率。聚焦有色、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深入开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保障能源资源供应链稳定。
近两年,市级分别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7.18亿元、7.51亿元,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今年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8.5%,较2024年稳中有进。
05 对接湾区,深化对外开放合作
锚定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定位,赣州充分发挥毗邻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重点围绕深赣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大力开展招大引强活动,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
通过设立“科创飞地”,有效对接深圳的创新资源、人才优势与赣州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目前,全市30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中,超700家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引进珠海格力电器、深圳大族数控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纷纷落户,赣深产业基金落地赣州,资本活水助推深赣共建产业园发展。
06 对标一流,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赣州认真贯彻落实《江西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推进与深圳规则规制对接,持续完善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通过政企圆桌会议、企业特派员等帮扶机制,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深化“安静生产期”“综随一次查”等改革,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营造更加安心、静心的发展环境。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开展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中,赣州位列全国地级市第11名,在省评估中综合得分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刘新权 本报全媒体记者 鄢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