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创青春”获奖者刘宏斌: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非遗故事

发稿时间:2019-10-09 16: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西安10月9日电(记者 蔺洁丽)“长安银行杯”第七届陕西省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结束颁奖的那一刻,刘宏斌似乎有点失落,他知道拍完最后的合影,大家就又要各奔东西了,而他也将带着自己的“非遗梦”重新启程。

  这场为期四个月的比赛,为刘宏斌的创业路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用他的话来讲,见识了高端大气的硬科技项目和接地气的电商扶贫项目,更坚定了自己的“非遗梦”。

  非遗项目濒临失传 倍感失落

  刘宏斌参加“创青春”大赛。受访人供图

  “长安驿”项目是刘宏斌在非遗产品“如意面花”的基础上打造的视觉非遗体验地,该项目集非遗展览、非遗体验、社区文化建设三大功能于一体,试图向广大市民传播非遗文化和非遗技艺。

  这一段“非遗梦”开始于2017年9月底。当时,刘宏斌意外接到富平老家亲戚打来的电话,称国庆节准备为儿子办喜事。在刘宏斌的意识里老家的婚礼应当是:手扶拖拉机载着兴高采烈的送亲队伍,人们抬着花馍、抱着被褥、抢着找锅底灰给男方长辈脸上“抹黑”,随着鞭炮声起,热闹的流水席开宴。这些画面是刘宏斌童年记忆里最欢乐的场景。

  为了让儿子体会一下关中农村婚礼的习俗,刘宏斌决定带着自小在西安长大的儿子,回老家参加婚礼。抵达现场后,刘宏斌发现,整个婚礼现场却没有想象中的“花馍”。失落之余,刘宏斌便向村里的老者打听,原来随着花馍老艺人的去世,已经没有人会做花馍了,年轻人也没有人愿意学。

  “我不能看着近两千年的‘送花馍’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遗失,让后代连保存花馍记忆的机会都没有。”带着这份失落,回到西安后刘宏斌便做了一个决定,将“花馍文化”引进西安,让西安甚至全国人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关中的面花文化。

  历经艰辛 寻找花馍艺人

  在刘宏斌看来,“花馍”文化的丢失,很大原因就是制作花馍的艺人断层。他认为要重新拾回文化,首当其冲就是要解决花馍艺人的难题。

  为了寻找这些流失的手艺人,刘宏斌发动所有能联系上的农村亲戚朋友线上线下寻找,从北边的子长县、黄龙县到渭北的韩城、富平、合阳,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却只找到寥寥几个艺人,并且这些老艺人们年龄均已偏大,而且多面临着各种疾病,无法出门工作。

  “那会心灰意冷,觉得非遗传承太艰难了。”就在刘宏斌深感绝望时,2018年春节,他开车路过华州地区农村的时候,意外看见一个矗立的小石墩上写着“花馍”二字,经历了半年寻找的刘宏斌似乎看到了希望。“当时心情很复杂,仅仅一公里的路程,迟疑了好久,毕竟之前碰过很多壁。”回想起当时的一连贯动作,刘宏斌至今记忆深刻,就是那个小小的牌子,开启了他的“花馍”传承之路。

  “花馍”文化走进校园。受访者供图

  将老艺人接回去后,刘宏斌特意带着他们回到各个村子,和当地健在的老人一起回忆产品造型,吉祥寓意。在减少开裂、气泡、控制霉变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审美,通过几百次的演练,刘宏斌带领着老艺人们,正式进入西安文化市场。

  创新表达方式 讲好非遗故事

  制定营销方案、人员培训、产品配送,就这样以刘宏斌为代表的“如意面花”公司正常运营。为了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弥补因面花文化的缺失代理商不敢订购的顾虑,刘宏斌决定免费给代理点赠送样品做展览销售。

  即使这样,“如意面花”也并没有因为刘宏斌的一腔热血而得以唤醒。“人们对面花的喜爱只是停留在欣赏,并不会因为非遗的精美与匠心制作,而实现价值转换。”这种情况下,花馍公司的运营情况并不乐观。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地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成为刘宏斌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每每看到年迈的非遗传承人像‘走穴’一样出现在各种商业活动现场,为了几百元的出场费忙于生计时,就无比伤感。”刘宏斌认为这并不是非遗文化的兴盛,而是非遗人迫于生计的最后挣扎。

  “花馍”文化走进校园。受访者供图

  为了打破僵局,让非遗技艺得以传承,2018年刘宏斌推出了“长安驿”非遗体验中心,这个面向全市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的爱心工程在一经开启就广受好评,自推广开始先后参与莲湖区各项社区活动近十起,向民众公益性普及非遗文化近5万余人次。在此基础上,还发起了“非遗进校园”的公益活动,先后惠及西安地区十三所学校,让身边的人真真切切感知到非遗文化“花馍”的独特魅力。

  如今在“创青春”比赛的推动下,“长安驿”项目的不断发展,已经形成一个集展示、体验、传承、交流的常态空间。未来“长安驿”还将沿着“一带一路”启程俄罗斯、伍兹比克斯坦、韩国、日本等国家,让全世界的中外游客都可以全身心的体验、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责任编辑:徐彩侠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