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原创专区 >> 正文

【中国梦·黄河情】变“害”为“利” 河南兰考治黄实践创新篇

发稿时间:2020-09-19 18:5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开封9月19日电 (记者 王文坛)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致使黄河再次改道,形成了九曲黄河上的最后一道弯——兰考东坝头。折弯处,泥沙沉积、河道风劲,紧邻东坝头的张庄村是有名的大沙窝,这里沙丘遍布,有名的84个大风口张庄村为最。加上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含碱量大,风沙、内涝、盐碱成了张庄村刻骨“三害”。“三害”肆虐,老百姓苦不堪言。如何治理“三害”,过上幸福生活,成了张庄村父老乡亲的难题。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资料图

  9月17日,中国梦·黄河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采访团走进东坝头,喜看张庄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走进张庄村,只见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两侧绿树掩映,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幸福路上,两侧店铺林立,红墙青瓦相衬,兰考三宝、花生酥、手工玫瑰醋等展品展示牌熠熠生辉;“幸福门”内,青砖铺成的院子里,花草竞妍,曲径通幽,幸福树硕果累累;文化书屋内书香扑鼻,科普类、育婴类、文学名著等一应俱全。村民来到地里是农民,回到家里当工人,站到商店是商人,座在书屋是文化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村民生活悠闲自得,新时代美丽乡村跃然眼前,可谓“兰考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张庄村幸福路。王文坛 摄

  近年来,张庄村依托九曲黄河最后一湾治理奇迹,把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做足红色文章,先后建起焦裕禄精神体验教育基地、四面红旗纪念馆、农村干部学院等项目,彻底旧貌换新颜。同时,张庄村在中国证监会的定点帮扶下,整理土地,引进高端品种,建成近200个哈密瓜种植大棚;建设村头扶贫车间,传承祖传的红薯醋工艺;流转100多亩荒滩地,引进白对虾养殖产业……各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生活得到彻底改善,村民的幸福指数芝麻开花节节高,张庄人的幸福路越走越宽。

张庄戏曲院内,戏曲不断。资料图

  变“害”为“利”,张庄村的成功实践之路,只是兰考县励精图治的一个缩影。

  回首往昔,是沉痛的历史记忆。据《兰考县志》记载,从1171年到1949年的近800年间,兰考决口达143次之多。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故道、故堤和沙丘、村庄结合形成了上百个风口,加上兰考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含碱量大,风沙、内涝、盐碱成了兰考县数百年来的“三害”。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于1952年和1958年两次视察东坝头,并在这里提出了“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1962年,为治理兰考县严重的自然灾害,焦裕禄临危受命,调任兰考县委书记。

轰轰烈烈的治理三害会战。资料图

  焦裕禄来到兰考以后,针对三害给兰考造成的灾难,他决心要摸清底数查出原因,他组成三害调查队,亲率队伍顶狂风,察风口,寻找风源,深入实地调查盐碱情况,趟着洪水急流,探查水流流向,在100多天的时间里,跋涉5000余里,跑遍了兰考县各个角落,完成了对所有沙、碱、涝的面积、分布情况及对农作物危害程度的勘察测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具体情况。

  1963年,新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来到兰考县张庄村。一天早上,他到张庄村探流沙、查风口,看到村民魏铎彬手捧黏糊糊的泥土一个劲儿地往坟头上抹。焦裕禄不解,便上前请教。魏铎彬说,这是母亲的坟,风太大把坟头刮没了,如果挖点黏土封住,再种上草,风再大也刮不动。正为找治沙办法而寝食难安的焦裕禄听后,一下子豁然开朗,这不正是大家苦苦寻觅的良方嘛。

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王文坛 摄

  在焦裕禄带领下,兰考干部群众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除“风沙、盐碱、内涝”(“三害”)运动。挖河修渠治理“内涝”,修筑台田治理“盐碱”,贴上膏药扎上针治理“风沙”,初步治住了“”三害”源头,包括张庄村在内的兰考县当年粮食就获得丰收,变“害”为“利”,兰考人民的壮举彻底改天换地展新颜。

  哭也黄河,兴也黄河。

  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焦裕禄精神的感召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的兰考,已把黄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水滋养着万千人民,利用黄河水灌溉良田、滩涂发展畜牧养殖业、红色资源发展旅游业……

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王文坛 摄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矗立九曲黄河最后一湾东坝头大堤处,凭栏远眺,黄河犹如巨龙向东奔流,大堤像一条绿色长城,守护着兰考人民岁岁安澜,奋斗在“幸福路”上的兰考人民,正书写着新时代历史篇章。

责任编辑:任洁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