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齐鲁大地向“绿”生长

发稿时间:2024-01-09 10:3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2021年,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90后硕士毕业生刘坤良选择回到山东工作。此前,在南京攻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他,一度以为自己会留在长三角地区或出国深造。作为工业大省,“传统”和“重工业”是不少人对山东的印象,但当这名年轻人回到山东后,却发现齐鲁大地早已有了新的注解——“改变”“活力”以及“绿色”。

  这份新注解源自山东持之以恒的积累,也源自对时代需求的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山东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全国绿色转型发展的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2018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新旧动能转换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国家层面进一步为新时期山东发展的重大战略使命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如今,山东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劲头,用持续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多面开花的高新产业、绿色整洁的城乡建设,吸引天南海北的年轻人参与高质量发展,为山东锚定一个全新的时代坐标。

  传统产业转型向“绿”

  要想“长新芽”,需先“修老树”。淄博作为山东具有代表性的老工业城市,曾遍布水泥、化肥、钢铁等高能耗工厂,很长一段时间,淄博的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达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达70%。

  向绿色转型是淄博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家成立20年的水泥厂多年来的前进目标。

  山东东华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华科技”)主营水泥熟料生产,东华牌水泥应用于我国高速、高铁轨枕、机场等多个重大项目。东华科技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朱波记得,多年前当地领导来厂区视察时,离开前顺手摸了摸办公楼的绿植叶子,发现上面落了少许扬尘。尽管厂区在生产作业方面的指标都达标,但这个细节,还是让企业下定决心加大环保力度,“这些年,我们从管理和技改两方面治理,在生产工序上杜绝‘跑冒滴漏’,减少粉尘产生”。2023年4月,企业完成了全流程超低排放的建设,在厂区里加了9个空气微站,实时监测PM2.5和PM10的数据。

  水泥生产主要以煤炭为燃料,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企业也在思考“氢洁生产”,用氨供氢的方式来替代煤炭,达到源头减碳。2022年6月,一期项目开始投运,实现6%燃煤替代,减排二氧化碳。“我们在考虑下一步在石灰石矿山治理区,利用光伏发电,减少外购电。”朱波说。

  工厂披上了绿色“外衣”,且科技感十足。在东华科技厂区办公楼里,最重要的一个屋子是“数字工厂”的中控室,里面的一个大屏幕上实时播放着厂区关键作业环节的画面,可以看到厂区里员工的实时位置。2018年,公司与阿里云合作开发水泥“工业大脑”平台,用数字化方式优化全链条工艺控制环节,推动生产模式升级,促进企业向“绿色智造”转型。

  比如在燃烧阶段的风量控制上,过去全凭员工经验判断风量数值,“可能先设定一个数值,不合适再调,但在数值一来一回变动之间,浪费电不说,更容易导致窑内熟料燃烧不充分。”东华科技DCS主管惠井州介绍,“工业大脑”后台通过对历史作业数据的分析,可以精准地给出一个数值,减少能耗。

  一名在这里工作的年轻人是夏天入职的,当时,走在东华科技厂区里,虫鸣声盖过了工厂设备的轰鸣声,路两旁植被茂密,“这和我印象中的水泥厂大不相同。”

  距离淄博100多公里的潍坊,正在用磁悬浮技术帮高耗能企业做“减法”。

  我国的碳排放量大部分来自工业,其中工业用电量的一半来自旋转机械装备。如果能够用高效节能的装备替代原本传统的工业装备,就可以大大降低传统工业的能耗和排放。这也是天瑞重工专注于磁悬浮动力技术研发的核心初衷。

  “磁悬浮动力技术可以用可控电磁力,把旋转机械的转子悬浮起来,避免其与支撑轴承之间产生直接接触,减少摩擦损耗,大大提升机器的使用寿命。”天瑞重工创始人、首席科学家李永胜向记者介绍。

  目前,该企业已研发出磁悬浮鼓风机、磁悬浮真空泵、磁悬浮空压机等5类磁悬动力装备,广泛应用于水泥、造纸、污水处理、钢铁、化工、热电等高能耗行业,为节能减排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山东省也将磁悬浮列入了全省前瞻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

  而这样的企业仅仅是山东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山东坚持降碳提质并举,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支柱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

  新兴产业升级向“绿”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新技术、新产业,也需要新业态、新模式。

  在济南,一座“未来希望之城”正在从“纸上”到“地上”。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首次明确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由此成为继雄安新区起步区之后的全国第二个起步区。

  “绿色”是起步区的关键词。“起步区目前引入的项目都是绿色无污染的新兴产业,包括氢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等,并要求企业万元GDP能耗要在5年之内下降20%,像化工类的污染项目都是禁止在起步区落地的。”起步区管委会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徐盟告诉记者。

  在规划中,未来起步区的蓝绿空间将占比70%,即以黄河作为城市重要的生态脊梁,依托水系、湿地、林地等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一城五团十六区、九镇百村嵌田园”的优美城乡空间格局。

  2023年年底,山东印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年是示范区建设全面展开的一年,起步区将以交通优先、生态优先、公共服务配套优先“三优先”为主要发力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区域综合承载力和城市吸引力,搭建起示范区主体框架。

  在海滨城市青岛,目前许多行业大模型研发提速,企业对算力服务器的需求量也相应激增。一些龙头企业可以通过自采设备提高算力,但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物理空间和资金。算力上不去,企业研发大模型便无从谈起。

  2022年,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开工建设,这是山东省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位于崂山区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内。2023年2月,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上线,采用昇腾AI基础软硬件平台,作为一体化城市人工智能新型基础设施,通过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政策牵引,将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的算力资源开放给当地的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解决青岛当地企业AI技术发展和产业智能升级的算力和服务需求。

  目前,中心累计服务企业及科研院所上百家。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中国海洋大学利用园区算力,打造了应用于海上安全、海洋能源开发与保护、远洋运输和海洋渔业等领域的琅琊泊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部分研究成果已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采用。在产业端,园区内企业青岛超蓝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采用算力辅助药物设计,建立药物分子大模型,减少试错次数,缩短实验时间,节约研发成本,加速研发进程。

  如今,落户青岛的企业在购买算力服务时,可享受七折的价格优惠,但企业直接在人工智能产业园落户,折扣力度会更大。“我们把算力价格降低,帮助更多企业发展AI业务。”青岛市崂山区政府副区长刘凌说。

  从省会到县城,齐鲁大地的每一角都在因地制宜地探索属于自身的绿色发展之路。

  淄博市桓台县正在着力布局清洁能源——氢能。燃料电池是目前氢能开发利用技术的代表,其中“质子交换膜”又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被誉为氢能产业的“芯片”,这也是山东东岳未来氢能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岳未来氢能”)的核心产品。

  这是淄博市唯一一家上榜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的企业,它选择落地淄博,与当地的资源优势息息相关。“就氢能而言,淄博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淄博的氢主要来自化工的副产氢,一年就能达到几万吨,这种资源禀赋在国内是非常少见的。”东岳未来氢能副总经理王振华介绍。

  桓台县政府也在积极把握转型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不断完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外部氢能企业的招引,实现氢能产业的集聚效应,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青春力量发展向“绿”

  2022年,山东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对全国GDP增长贡献率第一;2023年上半年,山东全省生产总值441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数据的背后,是一个个持续升级的传统产业、一片片拔地而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一位位年轻人用脚、用心做出的实实在在的选择。

  在南京读书时,刘坤良看到江苏一些城市在高精尖领域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链条,甚至是产业集群,但老家山东似乎在新兴领域开辟不多。几年后,当看到济南有中科核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济南研究部)时,他眼前一亮,感觉自己能学有所用,最终经过几番思索,他踏上了回山东的路。

  入职核研院后,他负责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的研发及成果转化,不仅用上了学科知识,还在工作中掌握了对接市场的本领,成长的速度超出自己预期。

  年轻人选择在哪里就业打拼,除了地方的资源优势,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在这里能不能找到“同频”的人。

  核研院里,像刘坤良这样的青年科研人才正在“挑大梁”,80多名员工里30多人是博士及以上学历,平均年龄30岁。回济南后的这几年,刘坤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行业里有一些南方的企业和机构也陆续来济南开展合作,“许多高科技人才来济南、山东就业,同行里,年轻人越来越多。”

  90后澳门创业青年陈振杰去过北京、看过深圳,最终将公司总部落在了青岛。陈振杰创办的山东极视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极视角”),专注于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算法开发与应用,目前也是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链的“链主”企业。

  “其实许多港澳青年对内地是很羡慕的,因为过去20年内地发展特别快,其中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领域的发展。”陈振杰正是看到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所以迫切想要到内地一展拳脚。

  科技产业前期投入大、市场需求多、人才要求高,需要好的投资、市场和人才环境,最终促使陈振杰选择将公司总部落在青岛的,一方面是山东丰富的工业产业板块,另一方面,则是山东对新兴技术产业和港澳企业的扶持措施。

  极视角所落地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是山东省全领域全区域数字化转型的典型区,区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头部企业的引进工作。同时,在公司迁址过程中,青岛市台港澳办多次走访调研,协调区市相关部门并争取省台港澳办支持,在公司落地、人才政策、资源对接、上市筹备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

  落户青岛后,极视角一方面作为人工智能“链主”企业助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则努力向更多港澳青年推荐青岛当地的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他们融入这里。“我们希望用自己的经历,影响更多的港澳青年拥抱内地。”陈振杰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裴思童 记者 宁迪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张亦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