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文山学院学子接力向“西” 一年又一年在边疆摘星追梦

发稿时间:2025-04-01 06:27: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张文凌 中国青年网

  仅半年多时间,王锐花在工作上已经能独当一面。去年从云南文山学院中药学专业毕业后,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五团医院。除完成医院工作外,王锐花还参与入户家庭医生签约和义诊等工作,她说:“听着居民们的感谢,我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民政局服务的李金美,感觉自己半年来“变得成熟稳重了”。她负责社会救助对象经济核查,城乡低保评审会材料收集和档案整理,以及困难群众殡葬救助工作,为此,她每个月都要入户核查,和不同的人沟通协调,学会了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意见。“社会救助工作关乎群众利益,不容出错,它教会了我做任何工作都要细心严谨。”她说。

  2024年,文山学院有15名大学毕业生奔赴新疆,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半年来,他们被新疆这片热土“圈粉”,不少人准备再服务一年,就像他们的师哥杨燕飞一样。

  2023年8月,杨燕飞来到他的服务地: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毕业于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他,负责多个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他因此获得“富蕴县2023年度优秀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称号。一年服务期结束后,杨燕飞又申请了一年,“这是我开启新的人生旅程的地方”。

  多年来,“到西部去”在一届又一届的文山学院学子中传递。每年,学院团委都会通过校内文件、海报、讲座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多种渠道,宣传西部计划项目的意义、政策和要求,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邀请往届优秀志愿者分享经验,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部计划的工作内容和生活体验。

  去西藏的王玉珠就是被招募海报“击中了心”。

  王玉珠曾担任文山学院学生会主席,组织过许多志愿服务活动。2015年毕业后,她如愿成为一名到西藏服务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这一选择改变了她的人生方向。在西藏两年服务期满后,2017年,王玉珠通过留藏考试,成为西藏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并在这里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爱人,如今已有一双儿女。

  王玉珠说:“从高原到更高的高原,从当年‘用一至三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变成了‘用一年又一年的时间,在这里成家立业摘星追梦’,我真正体会到了有奉献的青春才有别样的人生。”

  也有学生是在大学毕业后决定去西部工作。2021年,张青燕通过考试,成为新疆喀什地区疏勒县疏勒镇政府一名基层干部,担任镇团委副书记,同时负责宣传工作。她对工作充满热情,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志愿服务和文体活动,每天写稿还拍摄制作视频,有的视频播放量超过10万次。2022年,她获得疏勒镇“三八红旗手”称号、2023年获县级“优秀志愿者”称号,还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张青燕的故事一直在学弟学妹中流传。2024年3月,张青燕写给学弟学妹的信在文山学院公众号上刊发。她在信中写道:“从彩云之南到祖国最西的喀什,我感受了不一样的风土人情。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诚邀母校的师生,来领略喀什的风土人情。”

  受张青燕等学长的影响,汉语言专业毕业的阮静报考了新疆的特岗教师,2022年8月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二二四团和泰小学担任语文教师。从不习惯到习惯,她喜欢上了这里并决定留下。如今,她正为转在编教师做准备。

  王霏敏决定去新疆前,和阮静有过多次沟通。

  读大三时,王霏敏就被“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触动了,她想去新疆做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但她从没有出过远门,从家乡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竹园镇到文山学院读书,就是当时的她走得最远的地方。她向阮静倾诉了她的犹豫,阮静给她介绍了自己在新疆工作的情况,说:“这里的人很好,发展机会多。”

  2023年8月,王霏敏坐上了去新疆的火车。到达阿拉尔市那天,王霏敏心情愉悦,这里没有想象中的漫天黄沙,城市里绿荫环绕。

  她服务的岗位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七团党建工作办公室。一年服务期满后,她又申请再干一年。七团的一名90多岁的老军人一直感动着她,他家三代人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老一辈千辛万苦、历经磨难把这里开发出来,需要我们年轻一代把它建设得更好。”王霏敏说。

  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一六八团的梁金凤也有同感。在文体广电旅游和群团中心工作的她,是单位的办事员、拿起相机就跑的通讯员、服务群众的志愿者、学生眼中的“小老师”。工作半年多,她见到许多戍边人,近距离感受到兵团历史的厚重。“听了他们的故事后,我知道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说。

  刚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皮拉勒乡喀拉苏村小学支教时,担任五年级语文教师的张雨蓉有些不适应。这里教学设施陈旧,孩子们的基础参差不齐。她花了大量时间为基础薄弱的孩子单独辅导,还组织各种主题班会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一次她生病,学生们纷纷送来自己制作的小卡片,上面写满了关心和祝福的话语。“他们的纯真和善良,坚定了我支教的决心。”她说,“支教生活虽然艰苦,却让我学会了坚韧,懂得了珍惜和感恩,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方向。”

  从边疆到边疆,学生对这段“青春蜕变时”有了更多理解。服务于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罗显旭说:“在这里,我褪去青涩与浮躁,懂得了责任与担当。”服务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司法局的季昊说:“奉献能带来内心的富足。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

  “志愿者们在服务过程中,个人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得到了增强。”文山学院团委副书记袁帅说,“他们中一些人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西部发展,成为当地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同学关注西部、投身志愿服务,在西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文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原标题:一年又一年在边疆摘星追梦
责任编辑:高秀木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