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内陆大省如何实现“港口梦”?

发稿时间:2025-07-21 10:27:00 来源: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周口港范营作业区集装箱码头

  策划:杨书贞 执行: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孙科文/图

  从数百年前的漕运兴盛,到近几十年的缓慢前行,再到如今的重新发力,河南瞄准临港产业,发力内陆型临港经济。这不仅是内陆大省的一个梦,也悄然成为河南再出发的新支点。

  为何要发力临港经济?临港经济能带来什么?接下来,河南还要怎么做?

  周口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省近九成

  谈起河南的水运,就不得不提周口。周口港坐拥沙颍河“黄金航道”,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淮河流域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也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7月上旬的沙颍河,碧波荡漾。在河道拐弯处,益海嘉里(周口)粮油码头就坐落于此。

  “我们主要做粮油加工,年大豆加工能力140万吨。”益海(周口)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物流经理李士锋表示,以往他们一般都会采用铁路运输原料大豆,如今,他们与周口临港开发区“牵手”,建设了自己的码头,散装大豆通过水运到达自建码头后,使用专用吸粮机,经由气垫式皮带输送,12分钟大豆即进入工厂筒仓。码头每小时卸粮量可达到400吨,仅需2人操作,节能环保。

  国际粮油巨头益海嘉里之所以选择在周口布局,通江达海的内河航运是主要原因之一。

  “以江苏连云港至周口散装大豆运输为例,与铁路运输相比,水运全程每吨可节约运费近30元,仅此一项,每年能为公司节约运费1000多万元。”李士锋介绍,内河运输单船载货量可达千吨级,非常适合益海嘉里的大宗原料运输,不仅运输成本低,且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稳定性。

  水运的发展,让周口的临港经济开启“奔跑”模式,瑞茂通、娃哈哈、鑫丰生物等龙头企业竞相落子周口临港开发区,粮食加工、钢铁物流、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加速成链。

  2024年,周口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205万吨、增长27.5%,占全省的87.5%;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3万标箱、增长56%。今年上半年,增长态势依旧强劲,货物吞吐量达2751.8万吨、同比增长55.5%,集装箱吞吐量近10万标箱、同比增长46.8%。

  通江达海,河南有三个“核心”

  不仅是周口,近年来,河南的内河航运同样在“一路狂飙”。

  2024年,我国三级及以上的航道里程达到1.6万公里,比2012年增长了62%;内河亿吨大港已经达到23个,是2012年的2.3倍;内河货运量达到49.5亿吨,为2012年的2.2倍……

  政策层面,《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河南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2022—2035年)》……利好政策接踵而来。2025年,更是被定义为“水运发展全面建设年”。

  今年初,河南明确,将大力发展临港经济作为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任务举措。5月,《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简称《规划》)发布。根据《规划》,到2030年,河南临港产业要实现差异化、特色化、集聚化发展,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形成9个以上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临港产业成为全省临港经济、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周口、信阳、郑州,如何成为我省临港产业发展的“核心”。

  先看周口,要立足钢铁、粮油精深加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基础,以周口临港开发区等载体为依托,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钢铁、先进装备、轻工纺织、食品、新材料、港航服务、流通贸易等临港产业集群,将被打造成为全省临港产业发展的先行区。

  信阳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是中原腹地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淮河在河南省境内流长437公里,其中在信阳境内长363.5公里。信阳在省内要加强与驻马店、南阳、商丘等豫南、豫东地区合作,强化食品、建材等产业链协同发展。在省外则是要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对接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郑州的使命也很关键,与周口、信阳相比,郑州一直都是空港、陆港的承载地。《规划》提出,要以临港经济为支撑,加强郑州港与郑州国际陆港联动,充分发挥陆路发达、陆水联运比较优势,加快推动航空港区四港联动发展。

  河南应大力发展“空铁水公”多式联运

  内陆腹地发力港口建设,河南能否成功破圈?

  “我对此充满信心。”河南省物流学会副会长、河南港口枢纽与临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仝新顺表示,一方面,向海图强是当前发展的趋势,发展内河航运顺应了时代要求。

  另一方面,河南是资源大省、工业大省,水运的特点是运送货物的时效性不用那么强,因此,水运偏好型的货物多为一些大宗产品,如矿产、钢铁、建材等,这些产业河南有一定基础。

  他提醒,发展临港产业,河南要培育壮大以上这类企业,出台更多有利政策。

  此外,对于临港经济发展来说,如果规模上不去,成本就很难降下来。而郑州有“空铁公”货运优势,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空铁水公”多式联运,进一步压缩运输成本,让货物更好地通达四方,从而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落户。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