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盐田区的中英街被称为“特区中的特区”。这条古街长约250米、宽约4米,以街心的界碑石为界,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边一口300多年的古井,见证了深圳和香港两地居民“同走一条街、同饮一口井”的深厚情谊,盐田区也由此成为内地唯一与香港水陆连接的城区。
为加深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了解和情感认同,在盐田区委统战部、教育局、团区委、区台港澳局和香港中联办新界工作部、新界校长会等多个机构共同推动下,1999年,第一届“我爱中华”深港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二十多年间,2500多名深港两地青少年接力同行,足迹遍及陕西、贵州、上海、湖北、福建等地。深港两地青少年共同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国家发展脉动,深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我爱中华”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萌芽。
参加第一届夏令营时,林森还是盐田区田东中学的一名初中生,如今他已是盐田实验学校的一名教师。“虽然那时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但在很多深圳孩子眼里,香港仍然是一座有几分神秘色彩的国际大都市。”夏令营期间,两地学生一同参观游览了东江纵队纪念馆、大鹏古城、大亚湾等地,从初见时的陌生到熟悉,两地学生很快打成了一片。
为期一周的夏令营结束时,大家依依惜别,心中不舍。“我和香港的队友互留了通信地址,后来我们成了笔友,因为香港用繁体字,我回信时还要特意查字典。”回忆起那段书信往来的日子,林森仍然觉得十分美好。
盐田区台港澳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爱中华”深港学生夏令营采取分营管理和交叉分配的模式,每20人为一营,其中深港学生各占一半,营长由学生担任并配备导师。整个行程中,两地学生同吃同住同活动,就有了密切接触和深入交流的机会。
参加2006年第七届深港学生夏令营时,孔永业还是香港新界的香港迦密圣道中学的一名学生,那是他第一次走进内地。他跟随夏令营来到陕西,苍茫壮阔的陕北黄土高原、气势恢宏的黄河壶口瀑布,让他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当历史课本中的兵马俑真实展现在眼前时,他觉得无比震撼;在革命圣地延安,他深入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对国家的发展道路有了更多思考和认识。
大学毕业后,孔永业选择做一名服务街坊邻居的社区工作者。他还担任香港盐田青年总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往返于盐田和新界之间,继续为深港青年交流作贡献。
二十多年来,两地青年双向奔赴。一批又一批香港青少年随着“我爱中华”夏令营走进内地,亲身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而内地青年也为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贡献青春力量。
出生在盐田区沙头角的黄雨程,2011年参加了第九届“我爱中华”深港学生夏令营。那一年,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深圳举办,黄雨程和来自盐田、香港的营员一起现场观看比赛,近距离感受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和青春活力。在夏令营,黄雨程认识了很多香港朋友。后来,她随父母到香港上学、生活,当年的营友给了她很多帮助。大学毕业后,她选择了社区居民服务工作。如今,她已是香港南区一名区议员。
为了更广泛地联系历届营员、加强深港青年联谊交流,2018年,盐田区委统战部推动成立历届“我爱中华”学生夏令营联谊会,常态化开展学生交流、青年创新创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爱国主义宣传教育等活动,林森、孔永业分别担任联谊会的会长、副会长。每年夏令营,联谊会的老营员们义务担任导师,引导学弟学妹融入夏令营大家庭。
2024年,第十九届“我爱中华”深港学生夏令营前往福建。面对师弟师妹,受邀担任营导师的林森颇为感慨:“1999年我参加第一届夏令营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时光流逝,但夏令营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今年7月下旬,盐田区举办了第二十届“我爱中华”深港学生夏令营。本次夏令营中除80名来自深港两地的师生外,还有20名来自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及比利时的师生。他们共赴广西南宁、桂林、百色等地参访交流,一起在夏令营中学习、成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武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