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8月4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记者今天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获悉,为在制度层面鼓励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上海市科委联合市教委、市国资委制定了《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记者注意到,《若干措施》共3个方面、9条内容,干货满满。
针对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方面,《若干措施》明确将支持上海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政府、企业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围绕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实力、有较大基础研究投入的企业,政府部门每年按标准给予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对企业、社会力量设立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在沪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政府部门按照基金会投入的50%给予共同支持。
此外,上海有众多大科学设施,在上海注册的企业使用这些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时产生的费用,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券”、张江专项发展资金等给予补助。税收方面,对企业出资给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介绍,上海2024年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该比例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是与国际创新型城市15%以上的投入比例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屈炜说,从全球范围来看,支持基础研究的资金渠道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但目前上海的基础研究经费渠道来源相对单一,尤其是企业在投入和参与技术研究方面还有很大提升空间。《若干措施》的出台,就是为了通过政府部门的“入局”来撬动企业的积极性。
据介绍,上海市科委早在2021年就设立了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把产业界面对的工程需求、工程难题向基础科学问题转化,从高校科研院所等科学界寻求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需求与技术研究融通。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岩则告诉记者,通过“探索者计划”,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谢奎教授团队建立了良好互动,后者负责根据企业需求研究各种聚变反应中氚的作用,解决核能利用领域的关键问题。“我们可以把他的实验室成果直接拿来做示范工程,预计最快今年年底就能立项。这件事学校自己做不了,光靠我们公司自己也办不成,必须一起做。”颜岩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