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要闻 >> 正文

为烈士忠魂筑起一座“不褪色的丰碑” 陈俊贵:用半生光阴,赴一场约定

发稿时间:2025-10-13 09:4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个馒头的恩情,要守一辈子吗?”记者问。

  “孩子,你无法体会到在生死关头,那不是一个馒头,是生命。”70多岁的陈俊贵答。

  在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乔尔玛,这座位于217国道旁的乔尔玛烈士陵园,安葬着168名修建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烈士,也是陈俊贵一家坚守40余年的“家”。

  上世纪70年代,新疆正值发展起步期,为打破天山阻隔,数万名官兵在“生命禁区”用10年凿出北起独山子、南至库车的独库公路。这条“天路”全长561公里,让南北疆通行时间缩短近一半,也让168条年轻生命永恒定格。198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乌鲁木齐军区为英烈建起纪念碑,20米高的纪念碑上正面刻着“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168个名字。2006年,乔尔玛烈士陵园进行修缮。

  “战友们,你们当年修公路,是想让新疆人民过好日子,现在我替你们看到了,各族同胞都来碑前献花,你们没有被忘记。”每天清晨,陈俊贵都会先走到班长的墓碑前,静静站一会、说说话。碑上的字迹早已模糊,这份“习惯”却坚持了40余年。从一句生死承诺到两代人的默默坚守,从筑路大军到红色精神传递,这家人用半生光阴,为烈士忠魂筑起了一座“不褪色的丰碑”。而这一切,都始于雪山上那个改变命运的馒头。

  一场因感恩而起的抉择

  复员后,陈俊贵在老家电影院有份安稳工作,雪山深处的生死记忆,曾被平淡生活掩盖。直到看了电影《天山行》,他彻夜难眠。银幕上的场景,与当年雪山上的绝境几乎重合,“我这安稳日子,是战友用命换来的啊!”

  有人劝他,“逢年过节去看看就行,别扔了好好的工作。”可陈俊贵心里清楚,有些恩情,不是“看看”就能还清的。

  早年陈俊贵在北京参与地铁二号线的建设。1979年自卫反击战打响,他和战友纷纷报名想上前线,“当时想法很直接,牺牲了就是烈士,活着回来就是英雄。”没想到,从丰台上火车后,部队突然分流,一列开往前线,另一列则载着他和战友去往新疆,此行的任务,是参与天山深处独库公路大会战。

  陈俊贵说:“修天山路,牺牲是常有的事。”天山高海拔区域常年严寒,可能发生积雪封山、塌方、雪崩,还伴随着高原缺氧。20世纪70年代缺乏大型机械,上万名解放军只能靠钢钎、铁锹和风钻,昼夜不息地开山劈石。在悬崖峭壁上悬空打炮眼,在冰大坂上施工作业,施工物资需要战士肩扛手挑,一步步挪上雪山。每一步,都是生死考验。

  “1980年4月6日,这个日子我死也记得。”这是陈俊贵在独库公路建设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天。海拔3000米,大雪封山,3个营被困在暴风雪中,并且当时已经断粮。团里派班长郑林书带着他和另外两名战士送信。出发没多久,他们就被漫天大雪困住,连方向都辨不清。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里,几个人冻得意识模糊,干粮也吃完了。生死关头,郑林书把最后一个磨破皮的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这个馒头,成了他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生命托付。临终,班长拉着他的手,声音微弱却坚定:“要是你能活着出去,一定要去湖北老家看看我的父母。”

  “最初只想守3年,可一守就没停下来。”20世纪80年代,陈俊贵带着妻子孙丽琴和年幼的孩子搬到乔尔玛。“他当时急得很,四五天就收拾好行李,高兴得像个孩子。”孙丽琴记得,初到乔尔玛时,这里只有一座孤零零的水泥碑,满是荒凉。

  41年过去,曾经的荒坡变成了整洁的陵园,乔尔玛烈士陵园也成为全国闻名的红色地标。每天从早上7点半到晚上9点,游客络绎不绝。高峰期一天接待近万人,陈俊贵和儿子陈晓洪要讲解四五十遍烈士事迹,忙得连去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即便规定晚上7点半关门,但只要游客说“大老远来的,让我们看一眼吧”,他总不忍心拒绝,夏天常常忙到晚上10点,打扫完卫生,十一二点睡觉是常态。

  日子苦,却也有暖。“现在游客素质高了,很少乱扔东西,不少年轻人听完故事,会主动帮着扫地、擦碑,还跟我说‘老班长,您辛苦了’。”让陈俊贵牵挂的是那些没能等到孩子消息的烈士家属。当年修公路是保密任务,很多烈士的父母,到死都不知道孩子牺牲在哪,甚至没见上孩子最后一面。

  从几年前开始,每年11月到次年4月,陈俊贵就和孙丽琴趁着下山这段时间,自费走访烈士家属。他们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简单的饭菜,有时路过景区,却舍不得进,“怕花钱多了,下一家就买不起慰问品了”。去年在湖北孝感,看到一位烈士家属蹲在地上用柴火取暖,老两口掏出500元。去湖南时,他们为省40元住宿费,选了80元一晚、没厕所没空调的房间,大冬天冻得睡不着,离开时,还是硬塞给烈士家属500元。

  “我年纪大了,右眼因为糖尿病看不清东西,只要走得动,就想多走几家。”陈俊贵说,战友永远定格在18岁、22岁,他们回不了家,自己就替他们“回家”看看。今年11月,他们的寻访还要继续,第一站是广东,有68家要走。

  曾面对“作秀”质疑的陈俊贵坦荡地说:“在这深山里,前几年连电都没有,电视都看不了,作秀能作41年吗?”

  “下辈子不嫁你了”

  孙丽琴不爱说话,常常一个人坐在窗边发呆,阳光落在她花白的头发上,她安静得像山间的石头。可就是这样一名腼腆的女人,放弃原本安稳的生活,陪着丈夫在深山里守了41年。

  那年她22岁,抱着一岁的儿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跟着陈俊贵来到新疆。“我不想来,人生地不熟的,就想让孩子好好读书,将来考大学。”最初夫妻俩约定,只守3年。3年期满,她收拾好行李要走时,陈俊贵说“去跟班长告个别”,回头看见丈夫擦眼泪、不想走的样子,她的心一下就软了。这一守,就是大半辈子。

  乔尔玛的日子,比想象中难太多。

  “这里7月都要穿棉衣,早年没通电,晚上只能点煤油灯,方圆几里见不到人。”日复一日的孤独把她逼到崩溃,3个月头发白了大半,连话都说不清,急得嗓子发不出声,只能靠手势交流。为了排解寂寞,她独自上山,找个没人的地方放声大哭。去河边捡石头,蹲在岸边看流水,把捡来的石头摆满屋子。这个习惯,她坚持至今,家里的角落,堆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如果游客喜欢,她就笑着让人拿走。

  生活的窘迫,更烙在她心里。早年没有工资,为了给3个孩子交学费,她上山挖药、捡破烂,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当连一支7分钱的铅笔都给孩子买不起,也交不上学费时,一向好脾气的她忍不住跟陈俊贵吵了一架,“这辈子要男人有什么用?日子怎么这么苦?”吵完她又偷偷哭,甚至有过3次自杀的念头,一想到3个年幼的孩子,还是咬牙撑了下来。

  最让她愧疚的是大儿子陈晓洪。他原本想考大学,因为家里实在没钱,她硬逼着儿子去当兵。送儿子上车时,陈晓洪哭着说“妈,我想考大学”,她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疼,坐在地上哭了很久。后来儿子从部队寄回的钱,成了家里的主要收入,弟弟妹妹才能继续读书。“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对不起他,当时实在是没有办法。”

  “20年前,听着别人说闲话,也想过放弃,但一走到纪念碑前,就挪不动脚了。”孙丽琴说,人要懂感恩,活着的人得为死去的人做点什么。这些年,她跟着丈夫走访烈士家属,每当看到白发老人拉着她的手哭着说“谢谢”,她觉得“一切都值了”。

  “只要国家没忘记他们,人民没忘记他们,我们的苦就没白受。”有人问她后悔吗,她笑着对陈俊贵说“下辈子不嫁你了”,转头,还是会跟着他继续打扫陵园、接待游客。

  如今日子好了,但每当听到孙子在电话里哭着问“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她就会躲开偷偷抹眼泪。

  陈俊贵常说:“对得起班长,对不起爱人,她这么一个爱美的人穿的衣服很多是游客给的。”

  一场“冲动”后的纠结

  “想让他接我的班,我身体越来越差了。”陈俊贵把长子陈晓洪叫回乔尔玛。

  “年轻气盛,当时就说‘来就来’,可来了才发现,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陈晓洪原本在独山子有稳定工作,月薪6000多元,日子过得宽裕,回到乔尔玛后,才知道守陵的苦。2021年,当地文化和旅游局派来4名年轻的讲解员,没待满一个月就陆续走了,理由是“生活太不方便了”。这些年,陈晓洪见惯了人来人往,最终留下的,还是自己。

  最让他纠结的,是对家人的亏欠。他和妻子两地分居,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在山下生活,一个上初中,一个上小学。家里打电话时,他既期待又害怕,“想听听孩子的声音,又怕他们说想爸爸,我却帮不上忙。”一年里,他只能参加一次孩子的家长会。

  迷茫时,他会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过年和战友聚会,有人问他“你想给孩子什么样的未来”,他陷入沉思,“有时候觉得,铺天盖地的报道把我架得太高,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可每当看到80多岁的老奶奶,拄着拐杖专程来陵园,摸着碑上的名字说“在我有生之年,能看看儿子战斗的地方,就满足了”,他重新坚定信念,“这件事,再苦也得做下去”。

  看着父亲日渐衰老的身影,他渐渐懂了这份责任的重量,“从父亲身上,我好像看到了以后的自己”。“老爷子坐镇,我来管日常的事。”如今的陈晓洪,早已把守护乔尔玛烈士陵园当成“家的事业”。

  让陈俊贵欣慰的是,孙子在小学演讲时说“我也要继承爷爷的事业”。对此,陈晓洪有着清醒的态度,“孩子的人生,我不干涉、不左右,他想做什么,我都支持。”他经历过迷茫,所以不愿把自己的选择强加给孩子。

  采访结束时,陈晓洪起身要去160公里外的尼勒克县给父亲买药,来回要几小时。

  去年,辽宁沈阳辽中区的领导邀请陈俊贵夫妇回家乡养老,给他们准备了房子,陈俊贵拒绝了。“这是我的家啊,对这儿有感情了,这辈子不会离开了。”对以后,他早有打算,“总有一天我会离开,想埋在班长旁边,继续陪着他。”他还有个心愿,把乔尔玛烈士陵园打造成国家红色教育基地,让更多人记得,这条公路上,埋着168名烈士的忠魂。

  乔尔玛雪山下,168座墓碑俨然静立。陈俊贵一家跨越半世纪的守护,从来不是孤立的“守诺”,而是新疆人民“不忘来路、方能致远”的生动注脚。这份坚守,既是对战友的生死承诺,也是对“义气”的躬身践行,更让独库公路背后的悲壮过往被永远铭记,让“忠诚、感恩、奉献”的精神得以延续。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也让陈俊贵先后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温维娜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