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记者从自贡和宜宾两市教育和体育局获悉,两地相关部门近日发文,明确增设中小学春秋假,自2025年秋季学期正式实施,助力“双减”落地与学生全面发展。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中小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9月商务部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都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自贡
对象:义务教育阶段1―8年级 时长:春假2天秋假3天
自贡市教育和体育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发文,明确全市义务教育阶段1―8年级试行春秋假。假期安排上,春假2天衔接“五一”假期,秋假3天固定为每年11月第二周周三至周五,均计入学校机动时间,不占教学、复习时间,无需调休补课。
为保障试点推进,四部门明确:学校不得假期前后补课,少布置书面作业、多推实践任务;针对双职工家庭、留守儿童设免费托管点,用餐按成本收费公示;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休假,支持家长陪娃;假期内非遗址类博物馆免费向学生开放,文旅部门推出“学生优惠套餐”与研学产品。同时,将建线上反馈平台,每学期评估效果优化方案。
目前,自贡市各区县相关部门及市直属学校已启动准备工作,确保政策落地。
宜宾
对象:中小学(幼儿园) 时长:春秋假各3天
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近日印发《2025―2026学年宜宾市中小学(幼儿园)春秋假实施方案(试行)》,明确宜宾市中小学(幼儿园)(不含初中、高中毕业年级)将增设春秋假,各休3天。其中,秋假时间确定为11月12日至14日;春假则计划安排在4月,与清明节假期形成连休。同时学校将配套免费托管服务与多元研学活动。
根据方案,宜宾春秋假实行“市级统筹、县(区)推动、学校实施”原则,在保障教学总时长不变的前提下统一放假时间,要求各地各校科学规划,结合自身学段和区域特点落实假期。
针对假期照护问题,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各校为家庭无法照护的学生提供免费托管服务。托管期间,学校遵循“不上新课”原则,组织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等特色活动。同时,鼓励学校依托区域资源,开展研学游、劳动实践、农耕体验、城乡跨区域互游等活动;联合组织、人社部门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落实弹性休假,引导家长与孩子“同频休假”,通过亲子游等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即时评
为春秋假构建好配套体系
四川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邓也
国家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但从实际反馈来看,春秋假远不止多放几天假这么简单,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直面。想要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生素质、促进消费升级的多赢局面,春秋假须从多维度构建配套体系。
教育服务要跟上。春秋假的初衷,是打破传统模式,通过分散假期缓解学生压力,同时为实践教育提供时间窗口。若配套措施缺失,则有沦为学习延续、变相补习的可能。因此,学校可探索弹性托管,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操场等场所,组织兴趣社团活动,为孩子提供安全有意义的去处。教师的功能也可从监督管理转变为咨询建议,通过线上发布任务、线下指导活动,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假期。
社会服务要补位。很明显,“谁来带娃”是春秋假落地的最大痛点。放了春秋假,学校和老师只是辅助管理,“接力棒”来到了家长这里。双职工家庭面临“孩子放假、家长上班”的困境,有的无奈选择为孩子报班,反而加重了负担。因此,除了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之外,家长还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如社区开设假期托管班,相关机构举办科教文体活动,以及家长工作单位允许灵活办公或错峰调休,等等。总之,必须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又丰富孩子的假期生活。
文旅服务要匹配。对于文旅市场来说,要从传统思维转向内容思维,推出更适合当前“学子游”“亲子游”的旅游产品,如红色旅游、植物观察、地质探索、农业实践等。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补贴或优惠政策引导文旅市场降价提质,同时做好市场监督,保障学生群体的消费权益。
春秋假不是简单的假期增减,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涉及教育理念、消费模式、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只有配套措施跟上,才能实现学生快乐、家长安心、社会受益。
他山石
多地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怎么休更合适?
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等作出安排,引发社会关切。
目前,这一制度落地有何进展?中小学春秋假怎么休更合适?“新华视点”记者进行了调查。
与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衔接 家庭错峰出行从容安排假期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制定了中小学春秋假实施方案。广东佛山明确,2025至2026学年的秋假安排在11月12日至14日,共三天;春假安排在“五一”假期前后,共两天。湖北恩施州规定,春假和秋假时长均不少于1周,原则上与法定节假日或双休日衔接。江苏出台文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试行将“五一”前3个工作日、国庆前3个工作日分别设置为中小学春假和秋假。浙江11个设区市均发布了中小学春秋假相关文件,成为全国首个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
今年杭州部分城区的秋假自9月28日开启,市民袁林利带着四年级的儿子去了四川旅游。“秋假连上国庆、中秋假期一共能休11天,我们深度游览了都江堰、三星堆、九寨沟等景点。孩子很满意,回来一直念叨在秋假学到的知识比看历史书更有趣。”她说。
今年恩施州利川市的春假则和清明节相连,一共达到5天。“有了这5天假,我们幸运地避开了‘五一’小长假的旅游高峰,孩子能更从容地感受春天。”一名家长说。
采访中,已实施春秋假地区的多名家长和教师表示,春秋假有利于家庭错峰出行,让孩子更好感受自然山川和历史文化;老师能缓解教学压力,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做准备。恩施州咸丰县民族中学教师廖艾平说,自己所带班有54个学生,大多数家长对放春秋假的效果感到满意。
教育系统态度普遍审慎 大多还在观察研究试点地区的经验
与此同时,对于增加中小学春秋假,社会上仍有担忧的声音。
社交媒体上,有人评论说,小孩自制力较差,开学刚收心就又放假,学习状态会受影响;有网友担心,双职工家庭孩子独自放假在家,没人看管还可能沉迷电子产品;还有受访家长表示,现在升学压力很大,春秋假可能成为变相补习课。
记者了解到,有的地方在实施方案中要求学校在春秋假组织开展文体、社会实践等多种活动,有的要求学校利用春秋假进行教师教研比武、交流培训等。“压力比平时还大,有假期却没有‘减负’。”一位教师说。还有受访学生表示,假期各科都有作业,收假后学校马上就组织考试,这几天基本都在刷题。
春秋假究竟应该怎么休?一些先行先试的地区提供了有益经验。
杭州是国内最早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城市,20余年的实践,让“每年春秋出门走走”成为许多杭州家庭的生活习惯。杭州市学军小学校长张军林表示,“杭州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把“托底”责任落实到位,提升假期托管等服务水平,不能“一放了之”。
“杭州放了这么多年的春秋假,基础教育水平依旧处于领先位置,家长的焦虑少了,制度推行的阻力也就小了。”浙江省教育宣传中心主任薛平说。
与教育发达的杭州不同,地处山区的恩施州,在探索中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春秋假形式。今年春假期间,一些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春耕农忙”实践,让学生观察植物生长、绘制自然笔记;今年秋假正值收获季,不少学校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接触自然、参与秋收劳动。
“我们是农村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可以通过劳动实践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培养节约意识和生活能力。”恩施州咸丰县坪坝营镇杨洞中小学校校长敖超说。
恩施州教育局工作人员吴振介绍,教育部门严禁学校在秋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何形式的家庭作业、实践报告等;不对假期活动进行考核、评比,不要求学校报送总结材料,避免增加教师负担。
华中师范大学测量与评价研究中心主任胡向东认为,相对于地方文旅、发展改革等部门的积极态度,当前地方教育系统对于推进春秋假的态度普遍比较审慎,大多还在观察研究试点地区的经验。“实施春秋假的主体责任集中于教育系统,但与之相关的安全风险、教学压力、孩子沉迷网络等现实问题非一家之力能解决,需要加强跨部门协作。”他说。
专家还建议,规范假期托管服务的收费项目,完善教师假期加班薪酬保障;鼓励有资质的社会机构组织游学、场馆育人课程等,进一步丰富春秋假文旅产品。(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