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西安高新区“名校+”工程获多方点赞

发稿时间:2020-07-08 15:40:00 来源: 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

  近年来,随着西安高新区“名校+”工程的深入推进,西安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软硬件都有了明显提升,实现了从城中村小学向优质公办小学的华丽转身。7月3日,西安高新区邀请六十余名媒体代表、家长代表走进西安高新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实地探访一年来高新教育发展情况,切身感受“名校+”工程的惠民成果。

  软硬件同步提升 城中村小学成了热门学校

  图书室、心理咨询室、科技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各类功能部室一应俱全;教学楼外立面全部粉刷,操场塑胶草皮更换,卫生间、厨房操作间大改造……校容校貌不断改善。走进西安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这所美观和实用兼具的现代化校园引来媒体和家长代表的连连赞叹。

  谁能想到,2019年以前,西安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是一所环境和基础设施较弱的城中村学校呢?2019年以来,西安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加入高新五小“名校+”教育联合体,教育教学理念持续更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逐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据西安高新区第五小学“名校+”教育联合体总校长郭根宝介绍,加入高新五小“名校+”教育联合体后,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采取“四统筹、六同步”管理机制,即统筹管理模式、统筹配置教师队伍、统筹开展教育教学、统筹实施质量检测,教学计划同步、课程安排同步、备课教研同步、教学进度同步、教育活动同步、教师培训同步,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显著成果。

  “我们聚焦教育质量提升,先后多次开展送教送培、同课异构、听课指导、学科培训等活动,并引入源自芬兰的现象教学法,切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郭根宝说,经过两个学期的实战演练,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两位老师取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22人在全国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此外,高新区第五小学与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间还积极共享优质资源,最大程度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两校先后联动组织了“红领巾法学院”模拟法庭、滑翔机模型组装飞行大赛、“AI启蒙季”人工智能体验课程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极大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幸福。”西安高新区第五小学丈八沟校区一位学生家长表示,“名校+”工程的实施,让孩子见识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了蜕变和成长,值得点赞。

  传承“高新全人教育” 建设人文艺术新校园

  以灰、白色为主色调的教学楼中,点缀着五彩斑斓的学生作品,为简洁大气的校园设计平添了几分活泼意味。行走在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校园中,处处彰显着浓厚人文气息和美学氛围,让媒体、家长代表们流连忘返。

  校园的建筑和空间设计是一种语言,它无声地塑造着校园里的人,影响着学校的教与学、师生的行与思、以及校内全员的艺术审美。毫无疑问,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就是这样一座传承美学、体现美育功能的科技化、人文化、生态化、艺术化校园。

  据介绍,学校会定期更换校园各空间中展示的学生作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还有意识地对校园硬件设施进行人性化设置,如依据学生身高降低校园内所有门牌的悬挂高度、作品展示高度等,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除了校园环境布置上的用心外,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作为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名校+”教育联合体的一员,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以“高新全人教育”学校文化为引领,遵循“文化同根、管理同步、课程同享、科研同行、质量同优”及“每月联席会议制度”的“五同一议”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名校+新校”办学模式。

  据了解,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副校长刘鹤蕊、教师中心主任杨华以及“+校”高新九小所有行政后勤人员常驻高新区第十一小学,全面负责高新区第十一小学的各项管理工作,开展“浸入式管理”;日常教育教学中,“名校+”教育联合体不定期地开展教师轮岗双向交流活动,通过互学互促,助力高新区第十一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升;高新区第十一小学中层管理干部每月按时参加“名校+”教育联合体月联席会议,对学校发展的重大事项进行深度讨论、审议和决策,有力推动各项工作扎实落地。

  值得一提的是,建校不到一年时间,西安高新国际学校“名校+”教育联合体构建的“高新全人课程”体系就已经在高新区第十一小学落地生根。该课程体系包含四大课程,即基础课程、拓展课程、选择课程和综合课程,并结合学生特点设置了合唱、综合材料绘画、啦啦操等8个社团,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人格发展。

  “通过‘名校+’工程的带动,西安高新区第十一小学实现了全方位的改变与提升”。高新国际学校副校长刘鹤蕊表示,未来高新区第十一小学将持续推进“名校+”办学模式,勇于承担教育责任、敢于创新教育模式,为办好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而不懈努力。(彭昌堤 通讯员 于秋瑾)

责任编辑:徐彩侠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