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你笑起来真好看】黄河岸边“德吉花”

发稿时间:2020-08-18 16:43:00 来源:青海新闻网 中国青年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樊永涛 报道)德吉:藏语中是“幸福”的意思,藏族贫困群众为了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将这里起名为“德吉村”。

  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出发,顺着黄河沿岸的213省道行驶10余公里就到了此行采访的目的地——德吉村。

  一提到德吉,当地人都会这样说:“前几年,这里连名字都没有,就是一片黄河岸边的荒滩。”

  

  黄河岸边的德吉村,近年来通过打造美丽乡村,走上了旅游致富路。

  车停路边,顺着河岸线望去,一排排农家小院引入眼帘,升起航拍机,镜头中的德吉村颠覆了我们对一座高原村庄的认知——鳞次栉比的民居,双向通行的柏油大道,嵌入水中的观景平台,沿河的木制栈道,白色的沙滩,碧绿的黄河水……这分明就是一座“滨海村庄”。

  进入村中,顺着人群密集的方向,我们走到观景平台,一眼望去碧波荡漾的黄河水宛如一条丝带,穿越幽深的山谷缓缓而来,河水倒映着对岸高山,已然成景,远处山间是西北最大跨径黄河斜拉大桥——青海海黄大桥。孩童在沙滩上嬉戏,人们或拍照,或漫步在栈道上,水清沙白,曾经的荒滩变成了秀美河滩。

  德吉的故事,要从2015年说起。尖扎县是深度贫困县,地势西高东低,富的是黄河沿岸地区,可西部浅脑山地区由于海拔高,物产贫瘠,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怎么办?脱贫攻坚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思路,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易地搬迁是重要举措。

  就这样,原先的荒滩派上了大用场,当年9月,尖扎县委、县政府计划对县内浅脑山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个村251户946人进行集中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6户872人,并实施了现在的德吉村,之前的荒滩——昂拉乡河东地区实施易地搬迁项目。

  易地搬迁项目实施后,采取“统规自建”模式,修建住房251套,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的德吉村,水、电、路、通讯、污水处理厂一应俱全,服务中心、学校、卫生院、体育等基础设施也应有尽有。

  有句话说得好,山半水半分田,山高路远致富难。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走出大山仅仅是第一步,需稳得住,更要富得起,背靠山水美景吃旅游饭,成了德吉村推进脱贫攻坚的着力点。

  山高路远、村苦人穷,这是脑山百姓的普遍痛点。采访当天,恰逢周末,在德吉村美食广场,村民尕藏招呼生意忙乎得手忙脚乱,一辈子生活在牧区,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多的人来村子里,尕藏心中既开心又担心。他担心,自己60岁了,怕做不好生意,他开心,60岁了,相比以前挣钱轻松多了。

  尕藏是原措周乡俄什加村村民,山高路远,村民进出很不方便,2017年11月,他搬进了新家,住进了德吉村,没有一技之长,放了一辈子牛羊,起初他对自己如何生活下去很是担心。

  没过多久,村里因为尕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专门为他在美食广场分配了一个摊位,尕藏做起了百货生意,从此家中有了收入来源。“这几天我一天要卖出去300元的货。刚从山上搬下来,我盼的是有活干,现在盼的是多挣钱,能致富。”一说完,尕藏又忙乎了起来。

  在德吉村每个民居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编号187号的卓玛太家显得格外热闹。走进他家,屋里屋外坐满了正在用餐的游客,金黄色的柴炒鸡蛋、鲜嫩的手抓羊肉、刚出锅的牛肉包子……游客们吃得正欢。

  

   正逢周末,德吉村美食场内人头攒动。

  送走游客后,卓玛太得空带着我们参观他家的农家院:两栋藏式风格连体平房,外观漂亮。沙发、电视一应俱全。忙活了一天,卓玛太搬了把椅子,坐在院中小憩,河风吹来,清凉怡人。

  看到生意蒸蒸日上,卓玛太心里有了些许安慰。一家5口人,有3个是残疾人,以前,住土坯房,一家人的生活全靠领取低保和3头牛支撑,生活大变样,离不开的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为了让搬迁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当地政府动员50余户搬迁群众开办了各具特色的农家乐,40余户搬迁群众在美食广场经营土烧馍、酸奶、糌粑、酿皮等当地特色饮食,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旅游发展模式,将搬迁群众的脱贫致富牢牢绑定在产业发展链上,开创了文化旅游与脱贫致富融合发展的新局面。村民尕藏、卓玛太就是其中受益者之一。

  安居乐业,民族所盼。德吉村积极融入民俗文化、射箭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元素,规划建设了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搬迁住宅,并实施了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小吃广场等旅游后续产业项目。同时,为了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去谋划和提升德吉村后续产业发展,引进旅游服务公司对德吉村景区进行市场化运营,使景区的旅游开发逐步走上正轨。

  在德吉村北侧,曾经的大片荒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绿油油的农田,其间排灌沟纵横交错,交通和排灌十分便利,每一条机耕路两旁都栽种起整齐划一的风景树,此处,是德吉村农民专业合作社。

  德吉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海拔、区位等优势,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途径,因地制宜引导和扶持村民创办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创办藏茶种植合作社,120名搬迁群众通过苗木培育、藏茶种植和农事采摘等年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年人均增收达7000元。

  德吉村还有着丰富的光照资源,在当地的统一安排下,251户搬迁户在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接入电网,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每户每年实现7000余元的稳定收入。在后续产业发展中,德吉村不仅坚持绿色发展,而且还为无劳动能力或弱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谋到了生计,改变了他们只能靠政府兜底维持生计的困境,真正让搬迁贫困群众有了一份稳定的“阳光”收入。

  从搬迁之前的年人均3700元增长至9800元,从住房差、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到家家户户搬进安全新房、通上自来水,实现了家门口就医、上学。德吉村华丽转身成为青海省文化旅游的一张新名片。2018年被评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2019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20年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19年,德吉村接待游客30万人次,车辆5.2万辆,旅游综合收入740万元,群众分红80余万元,使搬迁群众靠山靠水靠旅游捧上了金饭碗。

  临近傍晚,此时的德吉村夕阳映照,霞光漫天,云朵缭绕,曾经黄河沿岸的荒滩,如今种出了“幸福花”。

责任编辑:张亦弛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