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7天全面完成征拆工作背后的暖心故事

发稿时间:2021-12-06 20:30:00 来源: 江西新闻客户端

  1天完成宅基地编号工作,4天完成测量、评估工作,7天完成148户预签约工作......预签约率100%,群众满意率100%。这些详实的数据背后,是一群萍乡市湘东区下埠人日夜奋战,真抓实干的生动诠释!一起随着镜头,走近那些背后的故事......

  镜头一:“明白账”里的规矩

  11月21日,湘东区棚户区杞木片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57岁的李水秀作为杞木村党总支书记,也是一名一线拆迁工作人员。对杞木这次被征迁的3个村民小组,125栋房屋,400余口人的数据,她烂熟于心。编号、评估测量、签协议,这是征迁工作的所有流程,李水秀对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她的民情日志中详细地记录了拆迁户的诉求和具体实际情况。细小入微,“一针一线”中创造着“下埠速度”。

  “征地拆迁,一边是群众的利益,一边是政策的红线。工作组用心、用情、用劲,既研究拆迁政策,做到有备而战,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算好每一笔经济账,守住政策底线,给百姓一个明白,让群众放心拆、安心拆,做到了和谐征收、阳光征收。”项目指挥长胡勇表示。

  一直以来,指挥部严格落实“透明公平”公示制度。邀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房屋进行市场评估,合理确定了补偿基准价,出台多重奖补政策让利于民并及时进行公示;丰富意见收集平台,通过公布监督电话、信箱、网络等收集民情民意;做好“六个第一”,即第一时间接收消息、第一时间核对信息、第一时间建立台账、第一时间专人调查、第一时间反馈结果、第一时间处理到位。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切数据均处在“阳光”之下,每个村民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镜头二:“锦旗”背后的初心

  在指挥部办公室,一面写着“感谢政府、一心为民”的锦旗很是醒目。送来这面锦旗的,是拆迁户老李。今年53岁的老李是养殖户,家里的猪场有300多头猪。老李对拆迁是盼望已久,但对猪的处理问题愁眉不展。工作组了解到情况后,多方联系、想办法,帮他解决了这一难题。老李动情地说:“工作组真的是把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在办,我特别感谢政府,所以今天我送来了这面锦旗。”

  拆迁户李某一直对拆迁货币补偿政策不满意,认为自家房屋比较新,补偿标准低而不愿签订征迁协议。在第五征迁工作组干部的印象中,记不清打了几次电话,发了多少短信,上了几次门,无论怎么做思想工作,他都不同意。面对困难,工作组干部没有灰心,他们请来李某的亲戚朋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他算经济账、环境帐,让他明白拆迁是为了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当前的拆迁政策是如何优惠。甚至与李某谈心到凌晨1点多,经过多天耐心的工作,李某从开始的坚决拒绝、冷言冷语,到最后的理解支持,再到愉快签完协议,整个过程,辛苦而充满温情。

  整个拆迁过程中,干部与拆迁户“拆”出了感情,“拆”成了亲戚,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令人动容。

  镜头三:“实干家”们的日夜

  11月27日晚上9时,夜色已深。杞木片区征迁指挥部却依然灯火通明,工作组成员还在热火朝天做着户情分析,准备投身于火热的项目征迁攻坚战中。这个周末假期,他们和往常一样坚守在拆迁一线的工作岗位上,紧锣密鼓地进行上户走访、房屋评估和拆迁,以自己的埋头苦干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黄磊梅是90后干部,在项目中负责协调和收集数据的汇总测算。前不久,因天气寒冷和工作强度大的原因,她患上了感冒,但她不愿意离开工作岗位,只是到药店熬些中药带到办公室喝。她说,“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大家都在拼尽全力,我不能给大家拖后腿。”

  “五加二、白加黑、晴加雨”是工作的常态,“一把雨伞、一双运动鞋、一本民情日志本”是必带的装备。每名入户的工作组队员鞋子上都沾满了泥土,平均每人一天要走一万三千步左右。这些数字和速度体现着下埠人的“担当与实干”。

  这些画面的定格,如同一部部电影,让人在感受这座城市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温暖也洒满各个角落。而在湘东区棚户区杞木片区改造项目征拆过程中,一幕又一幕温馨的画面还在继续……(黄琼 )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