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林市被确定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以来,牡丹江市、海林市两级联动,共同推进团干部配备工作,从拓宽团的工作力量来源上求突破,坚持制度化、社会化、阵地化、专业化选才用人,团的工作力量倍增,引领凝聚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组织动员青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坚持制度化用人
择优选配挂兼职干部
“作为兼职副书记,我工作干劲更足了,一定把所承担的志愿服务项目干好!”吴磊是海林市卷烟厂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作为团海林市委兼职副书记负责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温暖包”、“爱心送考”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在其推动下有声有色。改革后,海林市放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身份、职级限制,择优选派了3名挂(兼)职副书记充实工作力量,做到挂职干部常态化在岗,兼职干部承担项目任务,出台了《共青团海林市委员会挂(兼)职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对工作成绩比较突出、发挥作用较好的,向党委组织部门和派出单位提出培养使用建议,工作表现较差、群众意见较大不适合从事团的工作的,退回原工作岗位。此外,在团牡丹江市委积极推动下,成立了海林市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隶属共青团海林市委员会,公益一类,核定事业编制5个,设主任1名,有效壮大了共青团工作力量。
坚持社会化选人
集聚社会青年人才
“成为青少年社工,既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又让我在海林扎了根儿。”鲁迅美术学院毕业的黑龙江智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庞渤洋在“海林市青年之家青创群”进行手工视频教学时这样说。改革以来,海林市选聘有热情、有专长、有场地的“三有”青少年事务社工10人,为青少年提供传统文化、创业辅导、就业指导、兴趣爱好、困难帮扶、团务工作等社会服务。每年为青少年提供服务不少于20小时,覆盖不少于200人次。同时,出台了《海林市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和规范了对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的管理,明确了奖惩机制。年度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团市委将在各类评优表彰中优先推荐,并在团属事业单位招录工作中给予政策倾斜。
坚持阵地化聚人
引领凝聚广大青年
改革以来,海林市建立了“市区+乡镇”“1+8”的青年之家实体化阵地,依托阵地分层级分领域建立青年之家“微信塔群”12个,社工专项服务“微信塔群”8个,青年之家所属社团29个,直接联系青年人数4300余人,间接覆盖2.1万人。充分发挥青年之家云平台、“微信塔群”沟通联系便捷、组织动员迅速、影响覆盖广泛的优势,集聚青年开展线上线下党的理论学习、疫情防控、志愿帮扶、读书交友等活动,引领凝聚、联系服务、组织动员青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黑龙江大学学生衡祎燃参加完社团活动后说到,“‘青年之家’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参加志愿服务等社团活动让我的寒暑假都不再虚度光阴了。”
坚持专业化育人
传承赓续红色基因
改革后,海林市以建设党在青年工作领域特色鲜明的政治学校为目标,采取“党建带团建”、“党校带团校”双轮驱动的模式,成立了共青团海林市委员会团校,建设了一支21人的专兼职团校教师队伍。依托市委党校现有的硬件设施和成熟的教学体系,选拔优秀青年教师4人任团校教师,研发《学习解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辉煌百年团史、梦想点燃青春》《五四运动》等一批团的精品课程。海林市团校采取上下联动方式加强对17所下级团校的业务指导,规范课程设置、培养骨干教师。“海林市团校的成立让我们告别了单打独斗的局面,通过试课、听课、集体备课,我们的教学水平有了质的提升。”海林市高级中学团校教师宋博雅在与海林市团校教师交流后如是说。此外,海林市团校充分利用海林杨子荣烈士陵园、东北抗联精神党性教育基地等一批红色资源,加强对团员、青年的红色教育,赓续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