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抚州东乡:绘制一张“蓝”图 铸就万亩“莓”景

发稿时间:2022-05-20 21:07:00 来源: 抚州日报

东腾蓝莓产业园全景 见习记者 郑超 摄

工作人员正在蓝莓基地剪枝

党员干部在马圩镇新溪村蓝莓基地采摘成熟的蓝莓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日前,记者一行驾车沿着沪昆高速驶出东乡收费站后,再行驶十分钟路程进入东腾大道,沿路山坡上集中连片、整齐划一的绿植映入眼帘,放眼望去,颇为壮观。山坡旁立着一块大型的标识牌——“东腾蓝莓产业园”,工作人员正在蓝莓丛中忙碌着,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去年以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将蓝莓种植作为“十四五”产业规划重点,与浙江蓝美科技公司合作,大力发展蓝莓产业,致力打造“全省蓝莓产业特色区”。截至目前,全区蓝莓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完成栽种蓝莓12000余亩,预计到10月左右,全区蓝莓种植面积可达15000亩。

  高位推动 蓝莓产业落地生根

  乡村振兴,关键产业要振兴,产业准则发展顺。东乡区处于赣东丘陵与鄱阳湖平原的过渡地带,素有“赣东门户”之称,气候湿润、生态环境优良、土壤透气性强,十分适合蓝莓生长。

  将蓝莓产业发展纳入“红旗党支部”创评内容;专题召开6次蓝莓产业发展推进会;区委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外出考察学习,对蓝莓产业发展前景及与东乡的适配性进行调研、论证……自蓝莓产业思路打开以来,该区通过成立以区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全区党建引领蓝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蓝莓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坚持以党建引领带动蓝莓产业发展,划分党员责任片区,强化产业统筹规划保障,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紧接着,又先后出台《关于加快东乡区蓝莓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方案》《东乡区“党建引领蓝莓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等,将蓝莓产业发展情况纳入乡镇(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指标,进一步提升了蓝莓产业快速成型的趋势。

  据了解,一直以来,该区将蓝莓产业按照“企业示范、乡镇先行、群众参与”的模式和“高端、高质、高效”要求,采取多方联动措施,推动蓝莓产业以工业化的理念、项目化的机制持续稳步健康发展。该区政府还通过提供担保并贴息、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专门设立“东乡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基金”等,作为蓝莓产业发展启动资金,为蓝莓种植带来基础保障。

  种植产业不仅要基础牢靠,还需要长期的精心呵护。为做好后期管护工作,该区通过浙江蓝美公司统一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培养“土秀才”“田专家”,实实在在地解决蓝莓产业种植的后顾之忧,真正体现了“政府搭台、村企唱戏、群众受益”的综合效益。

  结出“金果” 产业新星冉冉升起

  “大家要牢记剪枝口诀,修剪过程中小枝要全剪,剪内不剪外,留上不留下,剪弱留强……”在东腾蓝莓产业园基地里,一株株长满绿色叶子的蓝莓树长势喜人,枝头上挂满了刚长出不久的小蓝莓,偶尔一阵清风徐来,小蓝莓随风摇曳,像极了孩童们提着“小灯笼”在玩耍,可爱至极。而每一条土墒的两侧,都覆盖着一层黑色的薄膜,与绿色树苗形成鲜明色差,勾勒出现代农业的新图景。

  据介绍,该基地总面积为5000亩,总投资1.2亿元,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每亩可收获1000公斤蓝莓,总年产量达5000吨,年收入近5000万元。

  “基地现种植的是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浙江省农科院合作研发的优质品种‘蓝美1号’,5月底蓝莓成熟后每株可采摘蓝莓1公斤以上。”基地负责人黄仁华说,相比其他蓝莓品种,“蓝美1号”不仅有易种、高产、品优、抗逆性等优势,还提前两年进入丰产期,丰产期达20年以上,并且药用价值高,被专家誉为“中国蓝莓产业化栽培的代表性新品种”,荣获国家林木和草原局颁发的“林木良种”证书。

  蓝莓不只是“金果子”,在蓝莓花中提取的花青素价值更高。据悉,蓝莓花青素对抗氧化、改善睡眠、改善视网膜损伤、提高免疫力等有很大的助益作用,市场上每公斤可卖到32万元。

  蓝莓产业前期发展势头好,自然少不了后期深加工建设。黄仁华告诉记者,基地计划打造成一个集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休闲、科研开发、农产品深加工、物流等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助推该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产业为“莓” 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蓝莓产业已作为农村高附加值产业在该区各村得到广泛推广,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又一“法宝”。

  小璜镇洋湖村是“十三五”时期的省级贫困村,自脱贫后,又通过土地流转引进260亩左右的蓝莓种植项目,既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又夯实了乡村振兴基础。如今,该村蓝莓产业规模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已初有成效,丰产后预计每年可创产值80余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带来20余万元的增收。

  “以前村民创收路子窄,经济收入低。而现在,我们在蓝莓园里务工每人每天收入80元,加上土地租赁费,每人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66岁老党员宗成亮说。截至目前,蓝莓产业已解决务工3000余人次,涉及务工工资超26万元。

  和洋湖村类似,珀玕乡仙基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换、租、转、招等方式,采取“党支部+村办企业+合作社+脱贫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蓝莓100余亩,确保了土地集中连片,提高产出效益,实现群众集体增收“双赢”。

  “家里5亩土地都流转出去了。”村民乐有太是蓝莓产业增收致富的受益者之一,起初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参与,没想到有意外收获,从农民变成“上班族”,除了工资还有土地流转费等收入,每年增收1万余元。

  得益于蓝莓产业的发展和带动,东乡区用实际行动,蹚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振兴的新致富路。据统计,目前东乡区已有49个村发展蓝莓种植产业,面积已超5500余亩。步入各村,人人种蓝莓、村村见“莓”景的忙碌现象随处可见。

  特约记者 何江华 本报记者 方友华 见习记者 郭昊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