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徐丁丁的飞翼梦

发稿时间:2022-07-26 11:03:00 来源: 保定晚报

  

  徐丁丁(右二)给技术人员讲解螺旋桨工作原理(资料片)。 苏兰生 摄

  □保定晚报记者 苏兰生

  实习生 张群琳

  翱翔蓝天,人类没有翅膀,只是浪漫的幻想。不过,自从一种超级神器——螺旋桨问世,人们才有征服长空的飞翼。

  在保定的一家企业,就有为“飞天”插翅的一名工程师。

  他叫徐丁丁。

  勤学圆梦

  这家企业就是航空工业惠阳厂,徐丁丁现任厂里的副总工程师。

  7月19日,与徐丁丁联系,他因终日劳累导致高血压,住院了。在病房,他讲述了自己。

  中等个子、偏瘦的身材,显得干练聪慧,这是他留给人们的第一印象。“我是1964年出生的,生在满城区山区的惠阳厂。受父辈航空报国精神的浸染,我早期选定的就读学校就是惠阳厂技校。”打开话题,坚毅的目光里,徐丁丁显得朴实文雅。

  “1983年,我技校毕业后,先是被分配到厂里干车工。3年后,我感到自己以前学的知识不够用了,就于1986年至1989年脱产上了电大。电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厂里的设计所从事螺旋桨设计工作。”

  由此起步,徐丁丁先后担任设计员、室主任、副所长、所长,后来又被提升为副总工程师。岗位的分步变化,是历练中一步步成才的见证。

  而每个人成才,都有着发奋努力、刻苦学习的经历。“没有一个目标,一切都会成为泡影。”徐丁丁说,“学习是人生进步的阶梯,要想成才不能有半点歇息的想法,必须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

  不过,徐丁丁不是漫无边际的学习。他说:“我历来是带着目的学、带着问题学,无论在学校课堂,还是在夜深人静的家中,书本学习都是结合所从事工作的实际。”

  学习是要挤时间的。他说,自己从事技术工作后,连续不断出差,几乎没有休息日。“我的电子日记记录,仅2000年后至今累计出差3100多天、1000余次。”

  徐丁丁出差并没有闲情逸致,多是紧张地参加科研会议、跑项目、处理技术问题、给用户培训。说起印象较深的几次出差,他说:“有一次出差7天,从保定出发先后到株洲、武汉、襄阳,再返回武汉去了威海、上海、株洲;又有一次去西安,计划开1天会就回。结果,会后又赶赴格尔木、拉萨。”

  徐丁丁还回忆,去年因发烧在医院输液,接到紧急出差任务,拔了输液管乘坐公司派的车,连夜到了汉中。不过,不论何时回厂,他每次都是返回厂里后,直接到办公室处理设计和生产技术问题,写技术日记、培训技术人员,将编写的设计和处理问题的经验发到微信圈,让用户和年轻技术人员学习。

  “我没有时间顾家,儿子2000年出生就基本没管过。”徐丁丁颇有些愧疚地说,“孩子上学、家里买房、装修、买车等大小事情从没时间管,由于随时要出差,身份证不离身,我家的户主还是夫人。”

  苦干圆梦

  中国,有过各种各样的“飞天”记载。但有据可查的人类第一次成功飞上蓝天并安全返回的记录,缘自1783年的法国。

  此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几乎所有的飞机都是螺旋桨飞机 。但那时的中国,却是飞机螺旋桨的缺席者。

  航空螺旋桨是一门独特的专业。“国内没有大学设置螺旋桨专业,也没有研制螺旋桨的第二家研究所和工厂。”徐丁丁说,“航空螺旋桨是很重要的专业,比如民机螺旋桨需单独取适航证。”

  在国外,英国、美国和俄罗斯的知名螺旋桨公司,都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徐丁丁说:“产品的技术进步只能靠自己,我除了承担螺旋桨主持设计,还担起了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

  至今,徐丁丁先后参加、主持了近20种螺旋桨的研制工作。在某型先进螺旋桨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全套设计图纸近1000张,他经常整夜审图,一丝错误也不放过,审了5遍,给技术队伍讲了5遍,既保证了设计质量又培养了设计队伍。

  2001年,惠阳厂人员流失严重。徐丁丁说,那时自己是经过多种螺旋桨型号研制的唯一设计人员,当年9月6日用户提出6叶复合材料螺旋桨的需求。任务在肩,在没有任何技术储备的情况下,他却立下誓言。

  “当时我说,国外(上世纪)70年代研发了复合材料螺旋桨,现在30多年过去了,我们可选的材料、可用的设备和设计手段不比他们那时的差,他们能干成的我们也一定能干成,当然有难度、有困难、也一定会出问题,出了问题就解决问题,任何产品都有一个成熟期。”就这样,大家统一了思想,徐丁丁带领技术队伍,制定研发方案,与用户反复沟通,夜以继日研究讨论。

  2004年,大年初三。徐丁丁带着指定材料的螺旋桨,到株洲试车成功。当年9月11日,该型号螺旋桨第一次配装到飞机上飞上蓝天,开始了试飞工作。此后,经历各种环境试飞、功能考核试飞和风险科目试飞,解决了研发过程中出现的多项技术问题。他说:“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终于为预警机研发成功第一代螺旋桨。”

  创新圆梦

  在研发首代复合材料螺旋桨的同时,徐丁丁又确定了后续两代螺旋桨研发方向。当时,在定制螺旋桨制造设备时,他预见性地提出了兼顾后续发展的建议并得到采纳,降低了研发成本和难度。

  徐丁丁说:“那时,我们在设计中就同步把后续螺旋桨的桨毂改进为铝合金材料,并独创性地实现单片桨叶的外场互换,最终为飞机减重240千克。此后,我们利用此技术研发了五型螺旋桨,仅此惠阳厂增加产值近4亿元。”

  利用此项技术,惠阳厂还为我国水上飞机研发了螺旋桨。徐丁丁率队,在全国第三届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大赛上,斩获航空业界唯一的金奖。

  徐丁丁精通多种型号的螺旋桨及控制系统,对很多外场出现的问题都能准确分析判断,迅速找到具体位置。这些年,很多用户有问题会直接找他咨询。“我是惠阳二代,对企业、对职工、对产品有着深厚的感情,凭着这份持续执着的感情,有责任为我国航空螺旋桨的发展,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做贡献。”

  今天,徐丁丁已是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航空工业集团特级专家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5年曾受邀参加了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现场观礼,获得航空工业创建60周年“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评全国劳模。

  除了有一份螺旋桨情,他还说:“一个人要做事业的主人,不做工作的仆人。”

责任编辑:江山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