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赣州:王阳明的第二故乡

发稿时间:2022-09-26 20:31:00 来源: 赣南日报

  王阳明塑像。

  □陈上海

  2022年是王阳明诞辰550周年。追寻王阳明的足迹,在其人生短短的57年中,有4年多时间工作、生活、传习在赣州,这4年是王阳明一生中最辉煌的4年。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业和功业在赣州完成,赣州也成为王阳明军事才华的施展之地、德法兼施的治世之地、阳明心学的主要形成地与传习地,是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之“真三不朽”之地。王阳明在《通天岩》诗中写到“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表达了他对赣州的热爱。可以说,赣州是王阳明的第二故乡。

  赣州是王阳明军事才华施展之地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45岁的王阳明任南赣巡抚,开始主政赣南、汀漳、粤北等处。当时,南赣境内,多有山乱,谢志珊据横水、左溪、桶冈(今崇义、上犹一带),池仲容据浰头(赣南与广东交界处)称王,詹师富据闽西南大帽山。王阳明一到赣州,就主持赣闽粤湘四省交界山区的防剿之事,仅用两年的时间,凭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完成了平定南赣之乱的三大战役,一举平定了南赣数十年的山乱。

  直取漳南。1516年11月,王阳明开始了第一次军事行动。他深知兵不在多、贵在神速,在《批漳南道教练民兵呈》指出“兵不在多,惟贵精练”“兵难遥度,事贵乘时”,要求漳南道务必抓住有利战机,相机剿扑。次年二月,王阳明行文到广东、福建两省兵备,指示其派兵对两省交界的漳南山区詹师富部进行进剿。王阳明挑选精兵两千,亲自督战,命令部队立即向分散在各处的詹师富部发起进攻,经过两个月的战斗,击杀了詹师富,平息了数十年漳南的山乱。

  智取横水。1517年10月,王阳明开展第二次军事行动,决定火速聚集兵力,突袭横水、左溪,颁布《征剿横水、桶冈分委统哨牌》,对诸道官军近剿时间及地点进行详细规划。王阳明秘密调动军队,分十路向横水进发,发起猛攻。谢志珊毫无防备,匆忙抵抗,四处溃逃,五十多个山寨被官军攻下,余下的残兵窜逃至桶冈寨中。王阳明号令乘胜追击,兵分两路前后夹击,直捣桶冈,一举破寨,擒谢志珊,蓝天凤跳崖自杀,平定了横水、桶冈等地山乱。

  计取三浰。漳南詹师富部、横水谢志珊部的彻底覆灭,令盘踞在九连山麓三浰的池仲容内部发生严重分歧,手下大多主张出山投降,池仲容无奈之下,先派其弟池仲安来横水向王阳明投降,观察王阳明对他们的态度。王阳明将计就计,解散军队,让官兵回家务农,且传言以后不再征召。1518年正月初二,王阳明展开第三次军事行动,通过调虎离山计诱使池仲容来赣州,并于正月初二夜在赣州祥符宫实施了斩首行动,将池仲容等94名浰头首领全部斩杀。随后,王阳明颁布了《进剿浰贼方略》,调度九路大军,亲自指挥官兵,从龙南冷水迳进入,直捣三浰大巢,将池仲容三浰大本营38寨全部剿灭。至此,南赣地区的主要的山乱团伙全部平定。

  赣州是王阳明德法兼施治理之地

  王阳明到任南赣巡抚伊始,即刻着手以德法治理南赣,通过推行德政,创行十家牌法,推行《南赣乡约》,促进民众自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推行德政。王阳明对推行德政极为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517年正月,王阳明在赣州开府,在衙门前置二匣,上书“求通民情”“愿闻已过”。尔后,大力颁告谕、褒忠孝以树新风、育美德。王阳明还重视对商人的保护,向朝廷上奏《疏通盐法疏》,减轻盐商负担,这在商人与商业普遍受轻视的宗法社会是难能可贵的。他在任期间,获知赣县县丞龙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饱含感情地写下了《优奖致仕县丞龙韬牌》,要求府、县务必一洗贪鄙的劣俗,形成谦让的风气。

  推行法治。1517年正月,王阳明正式上任,即向各州府村镇百姓颁发《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推行十家牌法,登记身份信息,严管百姓行动,通过法规模式治理社会,这可以视为王阳明为了推进乡村治理而制定的一项法律制度,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十月,王阳明在赣州颁布了《南赣乡约》,规定:“自今凡尔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丧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以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来整合南赣乡民的文化心理和行为规范,为当地民众提供了一条化盗贼为圣贤的道路。

  赣州是阳明心学主要形成地

  王阳明在南赣平乱和治理的同时,坚持研学弘道,悟出“良知”二字,始揭“致良知”之道,从而形成了阳明心学核心内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1518年4月,王阳明平定三浰之乱班师回赣州,经过龙南县,在玉石岩的玉虚洞中,写下了向朝廷呈报平定“三浰之乱”战绩和奏请在和平设立县制等奏章,发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慨叹。他在洞里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读书,与历代圣贤潜心交流细心领悟,留下了“知行合一”之感悟。7月,在赣州刻古本《大学》《朱子晚年定论》,阐明了要光明良知,“知行合一”的道理。8月,王阳明门人薛侃收集、整理各弟子记述的王阳明讲习内容在赣州首次刊刻《传习录》指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从《南赣乡约》中可以看出,它既体现了王阳明在主张“致良知”的过程中,修养和践行,道义与事物之同一的思想,也是其感叹“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之时,防止小民入山为寇所倡行的治乡方针和实践。

  1520年初夏,门人陈九川往虔(即赣州)通天岩拜见王阳明,问老师:近来功夫虽若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先生曰: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陈九川问:请问如何?先生曰:只是致知。陈九川问:如何致?先生曰:尔那一点良知,正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去做,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心即理,理即天,天人合一,这便是“致良知”的起源。

  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一月,王阳明从广西返乡,乘轿过梅岭,在江西南安府(今大余县)再次登船,船停在青龙铺(今大余县青龙铺),弥留之际,弟子周积问阳明有何遗言,王阳明答: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为他的壮阔人生作了总结,为他的阳明心学点明了要义。

  赣州是阳明心学传习之地

  王阳明在南赣一边进行平乱一边开展全民性安民教化活动,兴建书院,培养学子;大办社学、大行教化,对民众进行系统的传统道德教育,改易当地好斗逞凶的习气,使得当时的赣州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王阳明主政南赣时,为推广社学,颁发了十余道牌谕,其中专为南安、赣州两府所颁发的牌谕就有《兴举社学牌》《颁行社学教条》和《行雩都县建立社学牌》三块。他重修了濂溪书院,创办了阳明书院。兴建了16所书院。此外,他还大力兴办社学,颁行社会教条等。他“立法定制,令赣属各县俱立社学,以宣教风”,在赣州城内设立了五座社学(义泉书院、蒙正书院、富安书院、镇宁书院、龙池书院),南赣各县也开办了许多社学。受官府办学影响,民间义学也随之兴起,他要求各县治,地方“约长”和“里长”等,必须“延师设教”,办好学校,传授诗文和礼、智、德、让、义,要求教师应以国为重,鞠躬尽瘁于教学,使“乡里之弟,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效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务使礼让日新,风俗日美,庶不负有司作兴之意,与士民趋向之心”。

  王阳明不仅大办书院社学,而且还亲自讲学,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经验传授给弟子。王阳明以古本《大学》为基础教材,结合自己的“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学说,亲自设帐讲学,在赣州通天岩、于都罗田岩、龙南玉石岩、瑞金县学、南安府学等许多地方留下了讲学的身影。在王阳明的精心指导下,他的一大批弟子,如薛侃、欧阳德、何廷仁、黄弘纲等,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的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入朝为官;有的以王阳明为榜样,向人们传授和传播心学。

  赣州是王阳明留存文化遗产最为丰富之地

  赣州是王阳明留存文化遗韵与遗迹最丰富的地方。经初步统计,全市王阳明的遗址遗迹主要有碑刻9方,书院和祠庙22处,古建筑与纪念场所21处,文献与著述200余篇。

  赣南的阳明碑刻主要有崇义县的勒石《纪功岩》《平茶寮碑》《平畲诗》,龙南玉石岩《平浰头碑》《回军龙南诗刻(五首)》《过梅岭》,于都罗田岩题刻《观善岩》《观善岩小序》,赣州通天岩题刻《忘归岩题壁》等。

  赣南的阳明文献留存有王阳明巡抚南赣期间著述190多篇,以及路过赣州留下的著述7篇。还有明清时期赣南各府、州、县志中大量关于王阳明的记载,广大民间的姓氏族谱也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关于王阳明的记录。

  赣南有关阳明的书院和祠庙有章贡区的阳明书院、濂溪书院和文成公祠等22个纪念阳明祠。其他物质遗存和纪念地也有很多,如章贡区的通天岩,于都罗田岩,龙南太平桥,会昌翠竹祠等。特别是龙南玉石岩的玉虚洞中,王阳明写下了《再至阳明别洞和邢太守韵》,诗中最后一句“他日巾车还旧隐,应怀兹土复乡闾”,表达了自己有朝一日归隐或退休之时,龙南和家乡余姚才是自己最后的归宿。赣州确实是阳明先生心中的第二故乡。

  王阳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者,阳明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纪念王阳明,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要大力促进阳明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增强赣州文化软实力,助力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挥重大作用。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