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一座城市的最美音符,是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标尺,更是一座城市的风骨和灵魂,被列为哈尔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试点区之一的道里区,围绕“建设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家园”这一目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党建引领、资源共享、五级联动、统一管理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模式,将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缩短为“零距离”。
道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将1个实践中心、23个所、204个实践站、20个示范基地(点)建到了城乡居民家门口,在实现了全域全覆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的新路子。文明已在道里区形成浓厚的积淀,成为区域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一新画卷的明亮底色。
强化“三大保障”机制,推动文明实践稳步发展
道里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牢牢抓在手上,以“三大保障”机制推动文明实践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由区委书记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志愿服务队队长的领导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区委宣传部组织协调,66个部门单位分工负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二是强化制度保障。制发《道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及《道里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评估标准及责任分工表》,进一步完善中心、所、站、基地(点)管理制度,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文明实践工作,并将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落实情况纳入意识形态责任制、党政领导班子年度述考评职和区委巡察重点,以考核评价倒逼责任落实落细。三是强化经费保障。区财政将文明实践工作所需资金纳入本级预算,专项拨付、专款专用,用于中心(所、站)的硬件建设、活动运转、队伍培训、表彰激励等各项工作,仅文明实践试点--区中心(所、站)建设期间就投入资金500余万元,2022年运营经费预算70万元,确保了工程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落靠。
巩固“三大阵地”建设,让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道里区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原则,因地制宜推进文明实践全域化覆盖,有效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的动员引导、整合服务能力。一是固本强基建好中心。选择在环境优美、人口聚集的群力新区中心地带辟建了面积1700平方米的道里区文明实践中心,突出群众性、开放性、体验性,设置宣讲厅、教育活动厅、演播室、艺体室等10个功能室,理论学习宣讲、爱国主义教育、文明实践培育、红色文化体验、文艺沙龙等30余类功能落户中心,传承红色基因,常态化开展各类活动。二是因地制宜夯实阵地。在城区和农村所站建设上,克服场地、资金、人员等诸多困难,统筹考虑、深度整合,农村秉承“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主题”的原则,社区则体现“配套、实用,满足15分钟生活圈要求”的建设思路,将党群服务中心、文明实践站(所)、综合文化站、社区服务中心等按照“五有”标准统筹规划、一体化建设,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先后建成了“李庆长志愿服务”站、“阳光少年”实训、榆树镇新乡村葡萄种植联合体等有代表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三是融合线上线下阵地。发挥网络阵地作用,推动文明实践“指尖化”,建成中心演播厅,将线下活动计划、宣讲内容、培训课程、活动成果等制成短片、课件,在极光新闻、快手、抖音、“魅力道里”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实现从“一时一地”到“随时随地”的转变,通过融合线上线下资料,有效拓展文明实践工作的空间、维度。
突出“三大引领”,增强文明实践原动力
道里区突出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落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任务提供有力支撑。一是专业带头人引领。在有特长、有奉献精神的市民、村民中深入挖掘,先后推出剪纸能人沙秀香、巧手能人王玉敏、蘑菇种植大王郭常满等千余名志愿服务带头人,以骨干队伍引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进千家万户。二是特色服务队引领。围绕推动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化、技能化、特色化目标,组建理论政策宣讲团、文化文艺、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普、法律、卫生环保、扶危帮困等8个方面的35支专业、专项志愿服务队。博能哈弗公益救援志愿服务队、道里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服务队等特色队伍,以及“李俊熠党员志愿服务队”“王殿海党员志愿服务队”“红色文艺轻骑兵”“守护健康”等300余支队伍,推出的“幸福来敲门”(抚顺)、“巧娘工作室”(抚顺)、文明交通(区文明办)、“护苗行动”(区中医院)等10个志愿服务品牌,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为道里区增添了温度、亮色。三是优秀服务品牌引领。李俊熠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和王殿海党员志愿服务队是道里区两大重要志愿服务品牌,虽然其创始人均已离世,但“奉献、有爱、互助”的志愿服务精神却始终在道里凝聚传承,感染更多的年轻人在志愿服务的岗位上接续奋斗、传递正能量,让志愿服务“老品牌”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全区志愿者注册近22万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787万小时,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达万余场次,志愿服务在道里区已蔚然成风,燃遍城乡大街小巷、田间村落。
发挥“三大特色”,让文明实践满足群众需求
道里区立足“三大特色”,汇聚正能量,激活内生动力,打造文明实践“新样板”。一是坚持正面引导。充分利用中心宣讲厅、所站会议室等平台资源,发挥区级领导、党校教师、“五老”人员领学促学作用,采取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各时期形式任务、政策理论,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阵地。二是丰富活动内容。依托传统节日及重要的时间节点,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形式,将传统文化与文明实践有机结合,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先后组织策划“欣欣向荣大道里,赓续传承向未来”道里区第一届网络春晚,“欢乐元宵 喜乐道里”元宵节活动,开展“文明祭祀 云端诵读”清明节线上诵读活动,录制“中国梦·劳动美”五一劳动节线上演出百余场次。三是探索创新举措。积极探索有温度、接地气儿的文明实践新路径,与短视频头部互联网企业快手强强联合, 成立道里+快手黑龙江创新发展网络创意设计中心,利用新媒体网络优势,增强文明实践正向宣传。赋能产业发展,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结合榆树镇、太平镇特色品牌,培训产业农民与社区群众开展直播带货,孵化网红达人,放大惠民效应,实现文明实践与市民需求无缝对接,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道里区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集聚全区力量,开展一系列具有时代意义的探索活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