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序更替,一幅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的壮美画卷正在滹沱河畔徐徐展开——
神玥软件、智昆科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石家庄教育科研基地等数百个企业、项目落地生根,一个个优势产业正在加速形成;
津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建成主体通车、石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京津冀城市间距离不断“拉近”;
空气质量稳定退出全国“后十”,蓝天白云越来越多;
融合促发展,协同现活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我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论述精神,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让一体化交通网络“跑起来”、生态环境持续“好起来”、产业对接协作“串起来”、协同创新步伐“快起来”、群众的获得感“多起来”,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努力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
高点站位 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提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如何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9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9年来,《石家庄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石家庄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在石转移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先后出台,梳理一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石家庄路径”。
2021年以来,特别是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上下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积极推进与在京央企合作发展,先后与中交集团、中国中铁公司、中国铁建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提升京津合作层次,石炼化绿色转型项目顺利开工,国家能源集团平山500MW集中式光伏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加速落地。
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推出,助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高新区实施97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推行产业项目“标准地+承诺制”改革,实现拿地即开工。已在京津取得生产经营资质、认证的企业搬迁到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后,经审核继续享有原有资质、认证;符合条件的京津企业将注册地变更到该片区后,继续使用原企业名称。
高标推动 加快推进承接项目落地
2万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正是一片繁忙,一系列减速机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世界各地……6年来,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2017年,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在石家庄高新区成立了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产品研发和试制在北京,量产在石家庄。如今,智昆科技在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高精密RV类减速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产品性能世界领先,实现了中国工业机器人用高精密RV类减速机的国产替代。
作为北京人,这几年该公司董事长陈绍龙每年至少有5个月的时间在石家庄。从项目建设到投产,再到产线扩容,他切身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贴心服务。“公司将深植石家庄,建设年产50万台高精密减速机的数字化智能制造基地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将达到20亿元。”陈绍龙说。
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在各项利好政策和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下,越来越多的京津高科技企业在石家庄落地生根。
“全市上下瞄准京津产业疏解转移企业,多渠道推介产业优势,多形式开展精准招商,以产业协作促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以来,累计承接京津项目400个。”市发改委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项目落地,离不开完善的承接平台。我市出台系列实施方案,明确市级财政资金、基金优先支持重点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着力提升平台吸引力、承载力。目前,初步形成以高新区、经开区等4个省级重点承接平台为核心的承接平台体系。
协同创新,不断激发着发展动力活力。依托石家庄科技大市场,建成京津冀技术交易石家庄工作站、京石“一站一台”等22家工作站点,引入26家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科技创新服务。鼓励支持企业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4家、市级及以上技术创新中心10 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4 家。
高效对接 持续深化公共服务合作
血管堵塞,心脏告急!
让市民王女士没有想到的是,仅仅4个小时,她便在市人民医院接受了北京心外科专家团队的治疗,打通了“生命之桥”。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北京专家高水平、高品质的诊疗服务,点赞!”她激动地说。
去年6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在市人民医院建华院区揭牌,一批强有力的团队第一时间进入石家庄,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
到市人民医院看北京名医,也是9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我市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教育、医疗等人们最关心的公共服务水平正在加速提升——
石济客专、太行山高速西阜段和平赞段、津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建成主体通车,石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京津冀城市间距离不断“拉近”;
2022年12月26日,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石家庄站至北京西站部分高铁运行时间压缩,石家庄正式融入“环首都1小时交通圈”;
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跨入千万级机场行列,京津冀机场协同效应日趋增强;“京津冀互通卡”累计发售286万张,市民可以在京津冀及全国200多个城市乘坐公交、地铁,出行更便捷;
签署京津石教育合作框架协议,首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北师大石家庄附属学校北校区、北外石家庄附属学校一期投用;北大经济学院教科研基地预计年底投入使用,推动教育合作新模式;
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20余家医院建立合作关系,部分医疗机构实现医学影像资料共享、医学检验结果互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河北医院加快建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石家庄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石家庄医院正式揭牌,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推进;
推动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空气质量稳定退出全国“后十”,强力做好京津生态环境支撑;
……
“实干兴石、舍我其谁。”京津冀协同发展9年间,一系列改革创新带来了人们看得见的实惠,普通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
站在新起点,携手同心,奋发向上,石家庄正全力书写协同发展新的美好篇章。(首席记者 吴 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