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江西宜黄县:守正创新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

发稿时间:2023-09-20 23:08:00 来源: 抚州新闻网

   宜黄县地处江西省中部偏东、抚州市南部,是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县。2019年,该县被省政府列为全省首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整体推进县。四年时间,该县通过创新一系列改革举措,让“宜黄模式”频频出彩;今年4月,该县又被水利部遴选确定为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面对新任务、新要求,该县锚定“设施完善、高效节水、科学管护、生态优先”的现代化灌区建设标准,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要求,在县域内积极深化改革。

 

  推进改革 破解难题

  宜黄是南方典型小微灌区县,灌区蓄、引、提能力不足,农田抗旱能力较低。改革前,灌区工程多以村组自治管护为主,运行维养主要靠群众投工投劳,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运营维养主要依靠各级财政应急维修,年投入日常维养资金不足200万元,“两工”难落实、经费难筹集、管护主体缺失、“以建代管”等问题逐渐凸显,灌溉用水粗放低效,难以适应作为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的灌溉要求。

  健全管护制度,解决农田水利主体“管什么”。宜黄按照保障粮食安全、服务高标准农田、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的要求做好顶层设计,针对丰水地区山区特点,将灌区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分类区分,明确县级、乡镇级、村组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级管护责任,构建骨干工程专业公司维养和田间工程自治管理的双层管理模式,明确管护主体和管护范围,扭转农田水利管护权责不清、边界交叉的局面,推广实施“专业化、物业化、市场化”维养。

  完善税费制度,解决农田水利收费“怎么收”。在全面核查摸清改革底数、完善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和供水计量设施体系建设等工作基础上,按照“一县一价”或“一灌区一价”的原则,以农业水价成本核算为基础,以财政奖补为动力,以水费保障田间工程维养费用为突破口,充分考虑南方山区灌区水源特点、供水成本、农民用水户承受能力等情况,确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水费收缴。按作物类型和灌溉方式等核定亩均用水量,实施农业水价动态调整,推动计量设施完善的灌片由“按亩收费”向“精准计量”转变,完善灌区分类分档水价形成机制,合理制定阶梯和加价幅度,进一步发挥水价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自2021年水费收缴启动以来,2021年和2022年农民用水户水费收缴率均达到99.5%,2023年水费收缴率达到100%。

  明确管护主体,解决农田水利维养“谁来管”。坚持“管养分离”,集中管护资金,提高资金能效,并推行“行政化指导、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企业开展骨干工程统一维修养护,组建专业队伍开展渠道清淤、砍杂和保洁等日常养护,实现农田水利骨干工程“日常有人护、应急有人修”物业化维养。

  稳定资金来源,实现农田水利“有钱管”。按照总体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结合南方山区实际,建立分类精准的政策供给体系,推动农业灌溉水源工程和农田水利骨干工程维修养护费用获取财政资金支持,足额落实维养精准补贴资金。通过纳入财政预算、整合涉农资金、实施水费收缴和开展融资贷款、节水奖励等多种途径,建立长效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建立精准补贴转移支付机制,积极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级层面对改革任务通过验收且成效显著的地区提高精准补贴标准,充分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通过购买服务、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化灌区建设和运营。

  严格监督考核,保障农田水利“管得好”。建立农田水利智慧管理体系和维养考核机制,制定维养标准,将资金支付与考核结果挂钩,保障工程管护成效。探索构建集服务维养管护、水费收缴、资金管理、考核评价、监控统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灌区智慧化升级。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将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果纳入中央、省、市深改委考核及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等多项重要考核内容,通过细化考核指标,建立考核成效与中央、省级相关涉农资金分配挂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部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发动群众监督,通过智慧监管与严格考核,落实改革成效,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龙和水库

  谋划发展 探索新路

  宜黄地形以丘陵山区为主,田块连通性差,灌溉主要依赖“五小工程”,形成了千余个大小不等的小微灌区,建设高标准现代化灌区迫在眉睫。因此,该县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被确定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这一契机,主动作为,积极谋划现代化灌区建设,科学规划,精心设计以宜黄临水水系为骨架,两岸灌排渠系为脉络,水库、山塘、陂坝、泵站为节点的水资源优化配置网络,通过对灌区内水资源的有序整合与优化配置,对现有农田灌排设施续建配套,采取“宜管则管、宜渠则渠、管渠结合”的灌溉模式,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按照“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要求建设一个灌溉面积为10.32万亩的现代化中型灌区,进一步提升灌区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

  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县政府将水源工程和骨干渠道资产等水利设施资产进行整合,作为国有资产委托县水利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管理。县水利投资有限公司将部分水利工程资产与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对接,以灌溉水费作为资产收益,进行融资贷款。通过中国农业银行和江西银行融资贷款及专项债筹集资金6.4亿元,贷款资金主要用于水源工程的除险加固、渠系骨干工程的改造提升、田间工程的完善配套。

  高标准打造灌区工程。充分完善计量设施建设,建设节水设施,在建设中推广节水灌溉,合理利用管道灌溉,科学配置喷灌、滴管,充分利用水肥一体等节水技术;建设数字孪生系统,实现动态监测,对水位、流量、用水量、降雨量等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实现科学调度。

  引进市场化、物业化管护主体。利用上市公司平台、资源、技术、人才优势助力现代化灌区建设;采取建设、管理、运维一体化的模式,服务现代化灌区;运用“水网、信息网、服务网”三网融合技术,改变传统沟渠、大水漫灌的农业灌溉方式,提高了供水保证率和水资源利用率,节约了农业用水。

  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目前县域内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油菜、豆类、蔬菜以及林果等多种旱生农作物,辅以少量农业养殖,灌区作物现状复种指数为1.98。通过现代化灌区建设,创造农业种植条件,完善灌溉设施,将经济作物种植区域集中连片,减少种植成本,吸引农业产业园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经济作物回报率。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在保持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逐渐扩大油菜、豆类、蔬菜以及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农产品产量、效益得到提高,复种指数将调整为2.14。利用高效节水措施,节约农业种植用水量,节约的水量用于发展农业养殖,形成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构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齐头并进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