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江西抚州:烟波汝水春如海 流金淌银润民心

发稿时间:2023-10-09 21:46:00 来源: 抚州新闻网

  抚河,古名汝水,江西省第二大河流,滋润着1.88万平方公里的赣抚大地,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抚州儿女。

  近年来,抚州市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积极探索碧水清波与“流金淌银”双向转化路径,在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走出一条独具抚州特色的点“水”成金之路。

  宜黄县曹水生态清洁小流域

  广昌县旴江镇彭田水生态文明村

  守护“聚宝盆”

  “颜值”与“价值”双双提升

  碧波荡漾,处处青雾缭绕;山峦叠翠,层层芳菲浸染。今天的乐安县,在绿水青山的保护中,率先尝到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甜头,村村有美景、满眼皆风光。

  可这一变化也着实来之不易。几年前,乐安县不少河道两岸杂草丛生、河床淤积严重、岸坡崩塌,不仅影响河道行洪,而且与宜居宜业的水美乡村格格不入。为此,该县稳步推进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工作,先后建成恩江(牛田)古韵情怀区、恩江(招携)山水体验区、南村水乡野田园区、望仙水乡愁风光区等4个主题分区,建设秀美乡村26个,沿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成功打造“恩江水系经济带”,2022年全县旅游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18.5%、18.4%,实现从“颜值”到“价值”的转变。

  而在宜黄县又是另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宜水河畔,鳞次栉比的房屋与河流、青山、田园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秀美乡村画卷。宜水河作为江西省唯一入选国家首批“幸福河湖”建设项目,通过河水安全保障、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文化挖掘,探索建立“以河养河”长效管护新机制,实现河湖生态价值转换,逐步建成为“生态安澜、环境优美、人水和谐”的幸福河。

  河更畅、水更绿、景更美……守着“聚宝盆”,更要从绿色发展中受益。宜水“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带动了流域内杂交水稻制种、有机蔬菜和茶叶种植等特色产业。2022年10月以来,流域内共接待县内外游客11.2万人次。

  此外,我市还大力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近5年来,共实施18个清洁小流域治理项目,1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项目,涉及9个县(区),累计投入资金0.83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6平方公里。

  如今,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的乡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逐步形成“山明水秀、诗意栖居、绿色清洁、特色鲜明”的村庄典范。特色产业、生态旅游、民宿经济……水生态价值探索,让“小流域”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宜水河畔秀美乡村画卷

  宜水百里风光带

  乐安县南村乡南村村水系连通工程

  整合“利益链”

  “河权”与“水权”纷纷变现

  “一标段:杨圳组陂坝上至官坪村、三陂村所有河道生态流域,中标价8万元;二标段:下狮溪村口陂坝上至上狮溪村所有河道生态流域,中标价4万元……六标段:梨溪老大桥坝址下往九车桐源郑家组内所有河道生态流域,中标价15.5万元。”

  2020年,我市率全省之先在宜黄县梨溪镇探索河道经营权改革试点工作,将全镇48.6公里的主要河道根据实际情况划分为六段,通过竞拍的方式将经营权承包到户,并引导承包人履行所经营河道渔业资源、砂石资源、水生态环境的保护责任,并负责河岸垃圾清理。同时,通过颁发河道经营权证,将资源经营权等责权利“绑”在一起,进一步激发群众智慧和创业热情。

  “河权改革”不仅令一直无人问津的河道“活”起,同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宜黄县、乐安县、广昌县等县区开展河道经营权改革试点,改革总河长157.55公里,增加了集体经济233.57万元,“以河养河”有效实现了水生态产品价值的新转变。

  “6.0432万元,成交!”2021年5月,江西洁美电子信息材料有限公司与江西宜生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完成水权交易,成为在全国水权交易平台上完成的首例工业用水户间的水权交易,交易水量每年50.36万立方米、转让期限1年。

  在各地方政府严控用水增量的要求下,水权水市场改革逐步成为探索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不断提升水生态产品价值的新路子,通过市场之手打破行业限制,从向政府“要水”到在市场找水,让水流向价值高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据统计,通过国家水权交易平台、江西省产权交易平台,我市完成19宗水权交易,新增千万方优质原水供水能力,交易金额110余万元,全市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及空间均衡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抚河与城市交相辉映、和谐相融

  聚焦“润民心”

  “量足”与“价优”融为一体

  “以前村里水渠坏了或者需要一袋水泥都要向上打报告解决,现在村里有管护经费,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日前,宜黄县凤冈镇龙和村村民高兴地说,“自从农业水价改革后,政府补贴22元,我们只出每亩7块钱的水费,水渠有人管,田里用水越来越方便。”

  时间回到宜黄推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灌区工程多为村组自治管护为主,运行维养主要靠群众投工投劳。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运行维养主要依靠各级财政应急维修,“两工”难落实、经费难筹集、管护主体缺失、“以建代管”等问题逐渐凸显,灌溉用水无序粗放低效,传统耕地种植收益低。

  对此,宜黄县对症开方、主动作为,通过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确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等一系列措施,出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宜黄方案”。将农田水利工程分为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建立“双层治理、管养分离”模式,进行制度设计。测算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水价,召开听证会,政府出资按照核定的骨干工程水价进行精准补贴,购买市场服务实现骨干工程物业化维养。以行政村为单位,按照核定的田间工程水价组织动员农户上缴水费,并对水费进行1:1的资金奖励,作为田间工程维养经费。同时,将水源工程和骨干渠道资产等进行整合,通过融资贷款解决水利建设和维养投入不足的问题。“宜黄方案”破解了农业水费征收、农业水利设施维修、农业用水管理、资金投入等难题,初步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养护从“没人管、没钱养”向“有人管、有钱养、养得好”转变。

  一座座新修的塘坝,静卧山丘;一条条畅通的渠道,蜿蜒田间……行走在广昌县田间地头,犹如置身梦里水乡。近年来,该县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探索农田水利工程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灌溉用水利用效率。

  “自从修建了山塘和水渠,村里这片‘望天田’也可以旱涝保收了。”旴江镇立新村村民许同文的质朴笑容里传递出民生水利带来的实惠与希望。

  广昌县是传统农业县,水稻、白莲等农作物种植灌溉用水需求较大。该县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牛鼻子”,通过创新建立农田水利工程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提高灌溉用水保证率,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稳步推进渠系配套建设,扎实开展灌区节水改造,打通灌溉“最后一公里”。至目前,全县已建成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9950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9.8万亩;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骨干工程983.92公里,衬砌率达85.5%;田间工程1212.68公里,衬砌率达82.2%;完成中坊、青桐两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3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357座山塘整治。

  一个个新建的塘坝、提灌站“蓄势待发”,一处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都有专人管护,既最大程度发挥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社会效益,又让农村基础设施真正实现即建即管、管出成效、发挥作用,获得群众的一致称赞。

  烟波汝水春如海,明日江河更绝伦。点“水”成金的抚州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