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客家人的“耕读传家”

发稿时间:2023-11-10 01:08:00 来源: 客家新闻网

  过去,在客家乡村,每当清风月明之夜,常常会听到孩子们传诵着这样一首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头上撑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

  这首童谣在客家地区普遍流行,寄托着长辈们对子弟读书有成的热切期望,形象地体现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客家人具有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图为上犹县油石乡客家民居“耕读传家”门楣。吕泽庆 摄

  亦耕亦读,耕读传家,是以前客家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使他们认识到:要生存,只有勤于耕稼;要发展,只有读书有成,舍此别无他途。石城县高田镇岩岭上柏熊氏古村,保留着一处明代遗迹,石门斗上赫然刻着“耕读处”三字,两边是一副对联:“力耕可以无饥,开篇自然有益”,这正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真实写照。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传统在客家人中代代相传,成为客家人的传家宝。

  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一古建筑上刻于清乾隆年间的“锄经种字”石匾。 特约记者张睿 摄

  小盆地与聚族而居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先民的主体成分是唐宋以来迁入赣闽粤边区的中原汉族。由北到南的长距离迁徙,让他们不得不抛弃许多东西,却不可能背离祖祖辈辈赖于维系生存的基本手段——以农耕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来到赣闽粤边区,同时也就把这一生产和生活方式带入了这一地区。然而,对于客家先民们来说,赣闽粤边区又是一个经济和文化都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的陌生之地。这里“地大山深,疆隅绣错”,没有北方那样广袤可耕的良田熟地和灌溉系统,有的只是丘陵密布和溪水纵横而形成的无数个大小不等的盆地。在客家先民到来之前,这里的居民主要是畲瑶等少数民族,他们过着洞居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因此,客家先民来到这里后,一切必须从头做起,他们必须向荒山要土地,要衣食住行。于是,一个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文明便在赣闽粤边区孕育和发展起来。随着客家人口的生息繁衍,这一文明圈的范围也不断伸延扩大,以至遍布整个赣闽粤边区。这种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客家传统社会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小盆地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因其规模的狭小和水准的低下,使一家一户的几个劳动力就能承担起一切,而无须大规模的社会分工和协作。生产过程的这种分散性和独立性,为客家人的家族制度提供了物质前提。而赣闽粤边区山多地少的地理格局,又给客家人的家族制度带来独立性和封闭性的特点。因为群山环抱中的小盆地,更便于一个自然村居住着有血缘关系的同姓氏族,进行土地的开垦与经营,这种居住模式与耕作模式的血缘属性,形成稳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结构,所以,客家人的传统村落往往是单姓的、聚族而居的。

  宗族兴旺之本

  耕读传家是客家人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也被看作是客家宗族兴旺之本。因而,许多宗族都非常重视耕读传家传统的教育与传承,把这方面的内容列入家法族规而使之“文本化”和“永久化”。如兴国刘氏族规中写道:“家门之隆替,视人才之盛衰;人才之盛衰,视父兄之培植。每见世家大族箕裘克绍,簪缨不替,端自读书始。凡我族中子弟,姿禀英敏者固宜督之肄业,赋性钝者亦须教之识字。”明确把读书识字作为教育后代成才、家族兴旺的根本。又有《南康严氏族谱》立族规十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勉读书》,要求“族中子弟无论贫富皆当使之就学,严其教令,陶其性情。”可见其对宗族子弟读书问题是何等的重视。

  安远县长沙乡钟氏家族非常重视教育,族人“金榜题名”后都会到宗祠张贴对联,激励后人。 见习记者伍煜 摄

  为了鼓励子弟读书,以前许多客家家族从族田中划出一部分作为专门的学田,学田所得田租即为学谷,专门用于资助和奖励子弟读书。如,宁都李氏宗族规定:族中子弟考上秀才的,由祠堂出谷12担,以资奖励;赣县温氏宗祠规定,族内子弟外出参加考试的,提供路费,考取的,祠堂出资助学;赣县戚氏宗祠则规定:考上秀才奖励24担谷,中了举人的,奖给50担谷,参加县考录取入学的,一年给予12担谷作为奖励和资助,考上大学的,一次性奖给100担稻谷。此外,许多宗族还设立了奖掖读书的各种经济组织。如上犹营前上湾黄氏成立了以祠堂为单位的“宾兴会”,专门筹集读书经费。黄氏宗族还有“众”这一经济组织形式。“众”即支脉分家时留作公用的资产,主要是土地。每个公头都有一个“众”。“众”有众谷(收租所得),用以做公益事业、年节祭祖扫墓、资助子弟读书等。

  对于个人来说,以前惟读惟耕则成了现实生活的必然选择。因为山多田少,商业不发达,要生存,唯有力耕;要成才、出人头地,唯有读书。于是祖辈们训诫后人:“教子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有钱人家固然要送子弟读书,没有钱的人家“砸锅卖铁也要让子女读书”。久而久之,在广大的客家地区,重教兴学蔚为风尚,谁能读书,谁就受到家庭、宗族乃至社会的褒扬。

  石旗杆的昭示

  在客家地区,到处可以看到用石柱凿成的旗杆,这是一种功名的象征。客家俗语云:“三年中一举,旗杆夹石”。客家人的石旗杆,多在祠堂前竖立,其基座一般为长形石条凿成的方形或圆形状的石柱。石柱上雕刻着各种装饰图案,各节石柱又以石榫相衔接而成,尾部逐渐细小,矗立起来像大旗杆,故人们称它为石旗杆。

  能竖上这种旗杆,是家族的荣耀。在科举盛行的时代,若是哪家的读书人金榜题名,考上了进士,或是获得其他上品位的官职,宗族便请来手艺高超的工匠,精选石料,制作石旗杆。旗杆上凿上获得功名者的姓名、科次、功名等,并刻上龙凤呈祥或狮虎相争等吉祥物装饰图案。到了清代,有的客家宗族又立有族规,凡考上秀才、举人者,祠堂也可竖立石旗杆。为了表示区别,主要依功名高下、品位大小及文武科名之分,来决定石旗杆的长短,以长者为上。另外,旗杆的底座式样和雕饰图案亦有一定的区别,底座一般有四角、六角、八角形之分,以角多为尊。人们从石旗杆的长短及底座和装饰图案的不同,即可知其功名及品位的大小。石旗杆凿成后,家族要举行热烈庄重的竖旗仪式,全村人均要敲锣打鼓来祝贺,藉此彰显家声。谁家的祖祠前石旗杆越多,就说明谁家出的人才多,宗族兴旺发达。而一个地方的石旗杆越多,越说明这个地方人才辈出,人杰地灵。

  石旗杆,古色古香,栉风沐雨而巍然挺立,它向世人昭示的不仅是往昔宗族的荣耀,更是客家人重教兴学、人文鹊起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罗勇)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