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此心光明”耀古今

发稿时间:2023-11-11 22:08:00 来源: 江西日报

  大余县青龙中学的孩子们在阳明心园纪念王阳明

  □ 本报全媒体首席记者 毛江凡

  追寻阳明先生赣南足迹,畅谈阳明文化传承接续。不久前,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在大余县举行。国内外200余名明史和阳明学专家学者、阳明文化爱好者出席了这次论坛。

  赣南素称“阳明过化之地”,是阳明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地区。大余县古称南安,王阳明与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平抚民乱。“南赣巡抚”的“南”即南安府,府治地为大余。次年7月,王阳明率兵进驻南安,与大余结下不解之缘。“南赣平乱”之时,王阳明开始尝试将心学思想与政治实践有机结合,使其学术理论更兼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在南赣首度提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心学要义。

  明嘉靖七年(1528)的冬天,57岁的王阳明远征西南边陲后踏上归途,因病在大余青龙铺逝世,留下了“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八字遗言。

  此次论坛包括开幕式、主题发言、分组研讨、实地考察四个部分。论坛上,专家学者围绕阳明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与学术脉络、“致良知”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王阳明生平及“事功”研究、王阳明在南赣及大余事迹等主题作了主旨发言。在分组研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阳明思想、学术、文化研究”“阳明与明代政治、社会、人物研究”“阳明思想诠释与地方实践研究”三大板块内容进行学术交流研讨。研讨会还深入交流了大余阳明文化的内涵特点,大家群策群力对大余保护传承、开发利用阳明文化提出了宝贵建议。

  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陈支平认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阳明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赣州作为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实践地,也是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形成地和成熟地,王阳明已成为赣州的重要文化标识。这次在大余举办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对推动阳明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切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方说,赣南阳明文化的物质遗存主要有阳明碑刻、阳明文献、阳明书院以及与王阳明有关的建筑、桥梁、亭台等,非物质遗存主要表现为阳明传说、故事等。这些传说故事虽然不是客观历史,但由此反映出王阳明对赣南的影响之深,以及阳明文化内涵之丰富与魅力之无穷。因此,传承弘扬好阳明文化,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是在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大余县是阳明先生立言讲学之地、践道立功之地、终极圆道之地。近年来,大余致力于打造阳明文化品牌,编印了阳明文化书刊,修缮了阳明文化遗存,启动建设了阳明心园项目,阳明文化已成为大余一张亮丽的历史文化名片。

  除了着力挖掘、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打造阳明文化品牌,擦亮阳明文化名片,近年来赣州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动赣州文艺繁荣发展,为助推赣南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为建设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