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地方

首页 >> 地方资讯 >> 正文

挖掘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

发稿时间:2023-11-28 23:24:00 来源: 江西日报

  自大余县城出发,驱车沿章江行驶约20分钟,就来到了青龙铺镇赤江村的一处古渡口,这里矗立着一方整洁的石碑,上刻“王阳明先生落星之处”。青山蓊郁,绿水长流。494年前的一个冬日,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在病危中行船至此,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字遗言,溘然而逝。

  斯人已矣,幽思长存。阳明先生一生立功立德立言,被世人誉为“真三不朽”,他创立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犹如绿水青山常在,穿越了历史的治乱兴衰,至今仍给我们以智慧的启迪。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地处赣州市的大余、崇义二县,明代时同属南安府。王阳明主政南赣期间,这一大片的偏僻山区,正是他“知行合一”思想的主要实践地。“山人久有归农兴,犹向千峰夜渡兵。”在这里,王阳明平匪乱、立乡约、兴儒学、建县治,推动了当地的文明教化,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心学文脉。因此,明代著名学者黄宗羲指出,“盖阳明一生精神,俱在江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充分挖掘阳明文化的历史资源和时代价值,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心学文脉,正是江西建设文化强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先有守正,后有创新。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守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大余县青龙铺镇,当地对落星亭和古渡口周边环境进行了大力整治,承担凭吊、保护和宣传利用功能的阳明心园正在加快建设。与大余相邻的崇义,由王阳明亲手创县,至今保存有不少承载阳明文化的历史文物。近年来,该县兴建了良知楼、阳明书院等文化基础设施,集中展示宣传王阳明生平经历与学术思想,保存相关文物图籍,不断扩大阳明文化的影响。

  守正不是泥古,还需融旧开新。今年10月底,第四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在大余县举办,来自国内外的200余名明史和阳明学专家学者、阳明文化爱好者出席论坛。三天的议程,归纳总结论文百余篇,有力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为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崇义县还建立了“阳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江西哲学交流基地”等机构,不断加强对阳明文化的研究,逐步构建世界阳明文化研究中心、交流中心。

  文化是人民群众的寻常日用之道,而非庙堂之上的阳春白雪。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个重要落脚点就在于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大余县着力打造的文旅项目阳明心园,尝试将阳明心学中的修养论思想与现代人的康养需求相结合,推动阳明文化的活化利用。崇义县借鉴王阳明社会治理思想中的科学方法,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高标准打造社区“知行家”,让阳明文化在城市社区治理、居民自治中得到全新阐释与发扬,在推动移风易俗、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并延续发展至今,始终保持活力和创造力,就在于一代又一代中国人都有着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最好的传承是创新。新时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之与当代社会、现代文明相协调,不断书写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新篇。(任 为)

责任编辑:邓伟
加载更多新闻